颜乐亭用陈默堂韵
平时仰止在高山,要以亭名乐内颜。
颠倒一生浑是梦,寻思百计不如闲。
心斋肯与尘污染,陋巷宁容俗往还。
坚守箪瓢心不改,恐流乞祭向墦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平日里瞻仰着巍峨高山,乐于以亭台为名来愉悦内心。
整个人生颠倒过来如同梦境,思考各种方法都不如保持悠闲生活。
心灵之斋不肯被尘世所沾染,简陋的居所也不愿接纳世俗往来。
坚定地秉持着箪食瓢饮的心态不变,害怕沦落到乞求祭拜的地步。
去完善
释义
1. 平时:平常时候;平素。
2. 仰止:敬仰,仰慕。
3. 高山:指高尚的道德情操或崇高的地位。
4. 以:用,拿。
5. 亭名:亭子的名字。
6. 乐内颜:快乐地生活。
7. 颠倒:翻来覆去,反复。
8. 浑是梦:全然是一场梦。
9. 寻思:思考,琢磨。
10. 百计:千方百计,多种办法。
11. 不如闲:比不上闲适的生活。
12. 心斋:摒弃杂念,保持心境清净的状态。
13. 肯:愿意,乐意。
14. 尘污染:被世俗所污。
15. 陋巷:简陋的居室,这里指贫寒的生活环境。
16. 宁容:容忍,允许。
17. 俗往还:世俗的人事往来。
18. 坚守:坚定地遵守或坚持。
19. 箪瓢:原指盛饭的竹器和水瓢,这里代指清贫的生活。
20. 心不改:心意不变。
21. 恐流:担心流于。
22. 乞祭向墦间:语出《孟子·离娄上》“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形容追逐富贵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罗从彦的一首七言律诗,题目中的“颜乐亭”是他用来致敬孔子弟子颜回的亭子。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颜回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高尚道德的追求。
首联,“平时仰止在高山,要以亭名乐内颜。”作者以高山比喻颜回高尚的品质,强调自己对颜回的敬仰之情。同时,他希望通过建立颜乐亭来表达对颜回的怀念和敬佩。
颔联,“颠倒一生浑是梦,寻思百计不如闲。”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他认为一生忙碌仿佛是一场梦境,思考各种计策都不如保持内心的宁静。
颈联,“心斋肯与尘污染,陋巷宁容俗往还。”这里,作者提到了颜回的故事。颜回在贫病之中,依然能保持心灵的洁净,不受尘世污染的侵袭。同时,他也守得住清贫,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
尾联,“坚守箪瓢心不改,恐流乞祭向墦间。”作者通过引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高尚品质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时,他也担心如果自己不能坚守这样的信念,可能会沦落到像乞讨者一样的生活。
整首诗,作者通过对颜回的敬仰和对世俗的批判,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向往和对庸俗生活的摒弃。这种情感和态度,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颜乐亭用陈默堂韵》是宋朝诗人罗从彦的作品。该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16年至1074年之间,即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宋朝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也是儒家学者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时期。
在罗从彦生活的时期,他因博学多才而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他也曾因为直言不讳和坚持原则而被贬谪。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的看法更加深沉,对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特别是这首《颜乐亭用陈默堂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赞美。颜回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贫的生活和对知识的热爱著称。罗从彦通过描绘颜回的生活,表达了他自己对人生价值和处世哲学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物质的丰饶,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高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