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其四
白旄麾遍牧郊貔,羽扇分飞更出奇。
冻裂弓鍪元济缚,啮残毡毳子卿诗。
芦花夜月凝湓口,梅玉春风侈蜀眉。
一幅溪藤知几返,镂冰冷语不惊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色的军旗在牧场周围飘扬,羽毛扇在空中飞舞增添奇趣。寒冷的弓箭将敌人紧紧绑住,毛毡上留下了战争的痕迹如同诗歌般美丽。夜晚的芦花在月光下飘荡,梅花的香气在春风中散开宛如奢侈的美食。一幅溪边的美景让人心生向往,刻骨的寒冷言语无法抵挡这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白旄:古代白色牦牛尾的旗子,这里指军队。
2. 牧郊貔:牧区外的边远地区。貔,古代神话中的猛兽,象征边防战士。
3. 羽扇:古代用于指挥军队的道具,这里借指军事策略。
4. 冻裂弓鍪:描述严寒天气下兵器受损的情况。弓鍪,头盔。
5. 元济:唐代藩镇割据的将领,这里以他为比喻,表达敌人的被擒。
6. 啮残毡毳:指恶劣环境对士兵造成的艰苦生活。毡毳,即毛毡,古代行军御寒的物品。
7. 子卿:汉代名臣苏武的字,这里用他的诗作来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艰辛体验。
8. 芦花夜月:描绘夜晚边塞的美丽景象。芦花,芦苇开出的花;夜月,夜间的月亮。
9. 湓口: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是古代水运的重要枢纽。
10. 梅玉:代指四川特产的一种青梅。
11. 蜀眉:四川产的毛笔。
12. 溪藤:一种产于江西地区的藤本植物,用作造纸原料。
13. 镂冰:形容在寒冷的天气里写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描绘边塞战争的诗篇。诗中的“白旄麾遍牧郊貔”描述了在牧区边界进行战斗的情景,“白旄”指代指挥权杖,“牧郊貔”则意味着牧场周边的敌方将领。“羽扇分飞更出奇”则是形容战士们以奇计克敌制胜的勇猛状态。接下来的“冻裂弓鍪元济缚,啮残毡毳子卿诗”两句则分别用元济和子卿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比喻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气概。
“芦花夜月凝湓口,梅玉春风侈蜀眉”这一联则开始转述风景变化,既有冷峻的芦花夜月,又有温暖的春风梅花。而最后的“一幅溪藤知几返,镂冰冷语不惊时”则从书法的角度出发,表达出作者以一种冷静的态度看待战争以及生死。
整首诗气势磅礴,形象生动,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思考,充分展现了郑清之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才情和高超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郑清之(1176-1251)创作的一首咏雪诗。这首诗作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1258年),其时郑清之担任和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治理职务。
在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崛起并迅速扩张,对南宋构成严重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清之作为南宋官员,肩负着保卫国家和民生的重任。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不仅在政治上有诸多困扰,还要面对民族矛盾和社会动荡的危机。
在宝祐年间,蒙古军队多次南下侵扰南宋,双方战争不断升级。郑清之在此时担任和林治中,负责当地政务和防务工作。他和将士们一起坚守边疆,抵御外侮。在一次风雪交加的战斗中,郑清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和林治中雪诗五首 其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