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堂
桑林倒影媚晴川,中有蚕堂半燠寒。
翟茀先期移过此,鞠衣拂晓定来看。
未眠曲薄心方急,已洗缲盆事始宽。
瞻彼北宫犹若此,田家妇子可偷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桑树林的影子映在晴朗的河面上,其中有半遮半露的蚕房。翟茀(豪华的马车)提前到达了这个地方,穿着华丽服装的人儿会在黎明时分来看望。未曾休息的人们正在努力织布,已经洗完茧子的则开始稍微放松一下。看着那宏伟的宫殿,乡间的妇女和孩子也可以过上安定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桑林倒影:指桑叶的影子映在水面上,这里借以描绘春光中柔美的景象。
2. 晴川:晴天下的江河水面。
3. 蚕堂:古代养蚕的地方。
4. 燠寒:指温度适中,不冷不热的环境。
5. 翟茀:翟,长尾的山鸡;茀,用以遮蔽车篷的竹帘。比喻贵族妇人出行的排场。
6. 先期:预先约定或确定的时间。
7. 鞠衣:古代皇后六服之一。这里代指宫廷贵妇。
8. 拂晓:黎明时分,天色渐亮。
9. 曲薄:指养蚕场所的地势低平。
10. 未眠曲薄:指蚕尚未休息的时候。
11. 心方急:心情紧张忙碌。
12. 已洗缲盆:指蚕茧已经缫好。
13. 事始宽:指缫丝工作告一段落,身心得以稍歇。
14. 瞻彼北宫:指看到皇宫中的情景。
15. 若此:像这样。
16. 田家妇子:农民家中的妇女和孩子。
17. 可偷安:形容过上安定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蚕堂》是南宋诗人马之纯所写的一首描绘蚕桑劳作场面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富有韵律的诗歌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农家妇女养蚕、缫丝的过程以及她们对生活的期待与努力。在诗人眼中,蚕桑劳作不仅是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种生命哲学。
首联“桑林倒影媚晴川,中有蚕堂半燠寒”,通过对桑林倒影的美景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田园世界。其中“燠寒”一词表达了蚕室内的温度变化,暗示了蚕的生长周期。
颔联“翟茀先期移过此,鞠衣拂晓定来看”,描绘了农妇们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场景。其中“翟茀”、“鞠衣”都是古代贵妇人的服饰,这里用以形容农妇,表现出诗人对劳动妇女的赞美和敬意。
颈联“未眠曲薄心方急,已洗缲盆事始宽”,描述了蚕尚未睡眠时,农妇为蚕准备桑叶的心情急切;待到蚕已洗净并开始缫丝时,农妇的心才稍显宽松。这两句表现了农妇细心照料蚕儿的艰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尾联“瞻彼北宫犹若此,田家妇子可偷安”,通过对比皇宫内苑与田间农户的生活,揭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即便生活艰难,农家妇女依然能够依靠勤劳维持生计,表现出她们的坚韧与勤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蚕堂》是南宋诗人马之纯的一首描绘蚕桑题材的诗歌。此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前后,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马之纯正值中年,曾担任过承议郎、军器监主簿等职务。他的父亲马伸曾任临安府通判,因此马之纯家学渊源,对于农业民生等问题有深厚的了解。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正处于金国的侵略之下,百姓生活困苦,尤其是江南地区,农民以蚕桑为主要生计来源。而孝宗时期,南宋经济有所发展,对外虽然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但对内却积极推行农桑之政,鼓励民间从事蚕桑生产。马之纯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的士人,他以自己敏锐的目光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并以此为灵感,写下了这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