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明月和霜华之中互相辉映,竞相展示着各自的美丽。

去完善
释义
婵娟:美好的样子,常用来形容月亮。

去完善
赏析
《霜月》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捕捉晚秋的特色景象,上片通过“征雁”和“无蝉”的对比,以及“楼高水接天”的广阔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凉、辽远的氛围。下片则引入神话元素,借“青女”、“素娥”之形象,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和情感,展现出一幅清冷雅致的霜月争辉图。整首诗意境幽美,语言精炼,体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歌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彼时李商隐正历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波折。他屡遭党争之困,郁郁不得志,心境常怀孤寂与清冷。在一个深秋或初冬的夜晚,诗人独上高楼,遥望霜月交辉、天地澄澈的景象,耳畔传来南归征雁的鸣叫,而蝉声已然消逝,这寂静而又辽远的氛围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他将自身对高洁品性的追求和孤独处境的感慨寄托于青女素娥两位神话中的冷艳形象之中,写下了这首意境幽绝的《霜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