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首句描述了秋天到来的景象,“初闻征雁已无蝉”意为听到南飞的大雁,感知到秋天的到来,这时候已经听不到夏蝉的声音了。
次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画面,“百尺楼高水接天”意思是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看到湖水仿佛与天空相接,视野广阔无边。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月中仙子的想象,“青女素娥俱耐冷”中“青女”和“素娥”分别指代霜神和月宫仙子,诗句的意思是她们都能抵御寒冷,保持着优美的姿态。最后一句“月中霜里斗婵娟”则写出了她们在月色之中、霜气之间相互争艳的美丽情景。

去完善
释义
1. 征雁:远飞的雁,这里指秋天的到来。
2. 无蝉:蝉声消失,表示秋天已经来临。
3. 青女素娥:分别指神话中的霜神和月亮女神,这里代表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美丽的景色。
4. 婵娟:形容女子美好,这里比喻明月和寒霜交相辉映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夜晚景象的诗。在这首诗中,李商隐通过对“征雁”、“无蝉”、“百尺楼”、“水接天”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秋天寒冷而寂静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青女素娥俱耐冷”和“月中霜里斗婵娟”的描绘,表达了对冬天即将来临的期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霜月》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公元857年。此时正值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寒冷的霜上,营造了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
李商隐在这一年辞官回乡,原因是他屡次被贬谪,人生际遇颇受挫折。回到故里后,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并以此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这首《霜月》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同时,晚唐时期的文人墨客多对社会现象和时事政治充满忧虑,他们寄情山水、吟诗作赋,以此排解心中的忧郁与惆怅。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商隐的诗歌多具有深沉的情感内涵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