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中丞中和日
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
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成:“在和谐与晴朗的天时地候中,丰富的旋律和高亢的鼓声撼动着这座高高的城池。汉代贵族们在诸侯间区分出高贵的身份,一首《阳春》的曲子就如同清澈的江水般流淌开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王中丞:指的是王献臣,是明朝的一位官员,曾任南京中丞。
2. 和:指中和日的庆祝活动。
3. 节应中和:按照节日的安排,这一天应该是天气晴朗的日子。
4. 繁弦叠鼓:形容音乐演奏的热闹场面。
5. 高城:这里指南京城。
6. 汉家:指汉朝,这里借指明朝。
7. 分刺:指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官员。
8. 诸侯:这里指各地的官员。
9. 一曲阳春江水清:这句诗用了“阳春白雪”的典故,表示音乐的高雅。这里的“阳春”是指古代的一种高雅音乐,而“江水清”则象征音乐的清澈动听。
去完善
赏析
《和王中丞中和日》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歌。诗人陈羽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春天里的美好景致。这首诗的首句“节应中和天地晴”,以“中和”二字点明题意,同时描述了春天的气候特点:风和日丽。接下来的“繁弦叠鼓动高城”一句,则通过“繁弦叠鼓”的喧闹之声,形象地表现了春日里人们欢庆节日的热闹场景。
诗的第二联“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以汉代的分封制度来比喻王中丞的地位高贵,同时也暗示了春日阳光下的江水的清澈与明净。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王中丞的敬意,同时也借江水之清澈赞美了春天的美好。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既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致,又表达了诗人对王中丞的敬意,以及对生活美满的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王中丞中和日》是唐朝诗人陈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中和年间,具体年份约为公元881年至885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动荡不安,爆发了黄巢起义,整个国家处于战乱之中。
陈羽,字升之,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时期的文人。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较为坎坷,曾先后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而漂泊流离。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关爱。
在中和年间,黄巢起义军的战火遍及大江南北,唐朝中央政权几乎崩溃。在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纷纷选择离开京城,避乱于各地。陈羽也不例外,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总之,《和王中丞中和日》这首诗歌是在唐朝中和年间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