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十六
方召桓桓轶盛周,壮游抵掌遍诸侯。南飞乌鹊争依树,东去蛟龙欲顺流。谋国裴公勤远略,庇人白传展长裘。投戈喜见升平日,虾菜烟波一舸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方召桓桓勇敢出众周朝时,英勇壮游诸侯间。南方飞来乌鹊争相依靠大树,东方的蛟龙想要顺水漂流。为国家着想的裴度勤勉图谋远方谋略,为了人民而奔波的白居易展现出了宽阔胸怀。放下武器喜见和平时期到来,渔船满载鱼虾菜蔬,一片安详平和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召(shào):召唤,召集。
2. 桓桓(huán):威武的样子。
3. 轶(yì):超过。
4. 周:指代中国。
5. 游:游历,游览。
6. 抵掌:鼓掌,形容掌声热烈。
7. 侯:诸侯,古代分封制度的统治者。
8. 乌鹊(wū què):乌鸦和喜鹊,比喻不同的人和事物。
9. 争依树:争相依靠树木,比喻寻求庇护。
10. 蛟龙(jiāo lóng):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象征英雄豪杰。
11. 顺流:顺着水流,比喻顺势而为。
12. 谋国:为国家出谋划策。
13. 裴公:唐朝宰相裴度,以文治武功著称。
14. 远略:深远的谋略。
15. 庇人:保护他人。
16. 白传:白居易的别称,唐代著名文学家。
17. 长裘(cháng qiú):长袍,这里指代白居易的诗篇。
18. 投戈(tóu gē):放下武器,表示休战。
19. 升平:太平盛世。
20. 日:时光,日子。
21. 虾菜(xiā cài):鱼虾和蔬菜,比喻简单的生活。
22. 烟波(yān bō):烟雾笼罩的水面,形容恬静的生活环境。
23. 一舸(yī gě):一条船,这里指代诗人自己的居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士人形象。首联通过"方召桓桓轶盛周"和"壮游抵掌遍诸侯"表达了作者心怀天下的豪情壮志。颔联中的"南飞乌鹊争依树"和"东去蛟龙欲顺流"寓意了作者希望能够在国家危难关头有所作为,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自信与力量。颈联以"谋国裴公勤远略"和"庇人白传展长裘"表达出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尾联中的"投戈喜见升平日"和"虾菜烟波一舸收"则表现出了作者对和平盛世的热切期盼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感情深沉,格调高昂,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十六》,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李鸿章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道光末年(约公元1850年),正值鸦片战争之后,晚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
在那个时候,作者李鸿章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曾任官至浙江巡抚,后投靠曾国藩成为湘军的一员勇将,参与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在此期间,他曾立下赫赫战功,逐渐崭露头角,同时也经历了无数沙场征战的艰险与人生的无常。
此段时间内,清王朝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如熊熊烈火,烧遍了江南地区;另一方面,列强的侵略使国家主权丧失,民众疾苦无援。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作者通过这首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与忧虑,对国家的命运及个人的使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