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十四
艨艟破浪用如神,天下安危寄此身。快马健儿争入手,票姚车骑岂无人。腐儒本欠封侯相,末座宜充较射宾。髀肉渐生豪气退,无家莫更厌清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驾驭艨艟战船如同神明般自如,天下的安危都寄托在这个人身上。勇士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成为他的部下,英勇的票姚车骑怎会没有人呢?我这个书生本来就不具备封侯拜相的能力,所以在末座的位置更适合我作为比试射击的对象。随着时光流逝,我的勇气逐渐消退,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也没有更多的怨言。

去完善
释义
1. 艨艟破浪用如神:艨艟,古代战船的一种;破浪,破开水波前进。这里指驾驶战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
2. 天下安危寄此身:这句意味着以个人的力量承担起天下的安危。
3. 快马健儿争入手:快马,形容马匹优良;健儿,勇敢善战的士兵。这一句描述优秀的士兵争相投入战斗。
4. 票姚车骑岂无人:票姚,古代武将的称号;车骑,古代将军的职位。这里表示英勇的将领并非无人可寻。
5. 腐儒本欠封侯相:腐儒,指读书人,这里指的是文人出身的自己;封侯相,古代对功臣的封赏。这句话表示自己原本没有成为封侯相的才能。
6. 末座宜充较射宾:末座,宴会中的末位;较射宾,射箭比赛的参赛者。这一句表示应该让自己担当起比赛的任务。
7. 髀肉渐生豪气退:髀肉,大腿上的赘肉;豪气退,英雄气概减退。这句表示随着年纪增长,自己逐渐失去了年轻时的锐气和壮志。
8. 无家莫更厌清贫:无家,指无牵无挂;莫更,不要;厌,厌烦。这句话表示不要因为家境贫寒而厌恶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我期许和感慨的复杂情感。首联通过“艨艟破浪”的形象比喻了诗人自己身负重任,关系到天下的安危;颔联则以马和车骑形象地描绘了勇将骏才,显示出诗人的渴望;颈联则是诗人自嘲“腐儒”,认为自身难以肩负重责;尾联则倾诉了诗人豪情壮志逐渐消退,孤独潦倒的生活状态。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复杂的情感打动人心,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十四》是清代名臣李鸿章在清咸丰三年(1853年)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之时。
这一年,李鸿章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被任命为江西道监察御史。然而,他深感自己虽身处高位,却无力挽救国家的颓势。此时,他的老师曾国藩正全力训练湘军,试图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但战局依然紧张。
与此同时,清朝内部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如政治腐败、民众疾苦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在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