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辰夏明光镇旅店题壁 其二
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出又踟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巢湖畅游之后又来到了洪湖,在这片乐土的东南角落找到了我的归宿。我就像失去家园的大雁,渴望找到一个温暖的巢穴。手上拿着的是从淮海带来的诗篇,我准备去找那个在烟波江上的老渔夫。放眼望去,满是等待滋润的枯萎禾苗,我就像那片想要涌出却又犹豫不前的闲云。

去完善
释义
1. 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2. 洪湖:位于中国湖北省东南部,是著名鱼米之乡。
3. 无家失群雁:比喻自己离家在外,没有归宿。
4. 稳栖乌:指能够安稳居住的地方。
5. 淮海:即淮河与海河的并称,主要指今江苏、安徽一带。
6. 烟波旧钓徒:形容以捕鱼为生的普通百姓。
7. 槁苗待霖雨:枯槁的禾苗等待甘霖滋润,寓意盼望改革和希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漂泊流离的际遇以及忧国忧民的心境。首联以巢湖和洪湖为背景,展现了东南一隅的乐土风貌;颔联则以失群的大雁自比,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颈联则表达了诗人带着新作诗歌拜访旧友的心情;尾联则以“待霖雨”和“闲云欲出又踟蹰”展现了渴望国家振兴但又深感无力回天的矛盾心境。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作为文人墨客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辰夏明光镇旅店题壁 其二》是晚清重臣李鸿章在光绪三年(1877年)夏天的一次旅行途中创作的。此时正值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平息,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严重。
在这一年里,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全面负责海防和洋务工作。他在与洋人的交涉中深感国家的积贫积弱,对外忧国忧民,对内则力图推动自强求富的洋务改革。然而,改革之路艰难重重,面对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洋务派的内部纷争,他感到深深的忧虑。
在同一年,李鸿章还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压制。虽然他已经是朝廷重臣,但在当年的丁卯科乡试中名落孙山,这让他感到失望和无奈。在这次旅途中,他借题发挥,以旅店题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