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时间忙碌的车马还未离开马鞍,面临事情时才知道死亡是多么困难。
三百年来的国家局势令人伤心,八千里外的民众疾苦让人悲痛。
秋天的寒风中,宝剑下的孤臣默默流泪;落日的余晖里,大将军在祭坛前升起旗帜。
海外的战云尚未消散,诸位切勿将其当作寻常之事看待。

去完善
释义
"临事方知一死难":指面临重大事件时,才深知为忠义而死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这里主要是对生死之事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沉痛激昂的古诗,主要描绘了作者在面临重大历史事件时,深感为国尽忠之难的境遇。诗人以“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形象地描述出自己所处的境地以及心情的沉重。
全诗情感深沉,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其中“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两句表达了诗人在国家衰微时期痛心疾首的心情。诗人用“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来比喻自己在这样的局势下的悲壮与无奈,凸显了诗人忠诚于国家,甘愿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两句提醒人们,虽然目前战事暂时平息,但仍有潜在的危机,告诫众人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警惕。
此诗气势磅礴,寓情于景,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堪称一首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终诗》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作的一首诗。这一时期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时期,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列强割据、战乱频仍。而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曾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谈判,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因此,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矛盾,既有人称其为“卖国贼”,也有人赞其有功于国家。
在临终之际,李鸿章深感自己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责任,亦深知国家的积贫积弱,因此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他以“伏枥”、“残局”、“奈何天”等词句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悲观情绪,以及对自身无力改变这一切的无奈之情。同时,他也寄希望于后世子孙,希望他们能够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李鸿章个人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