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夜宴
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镫花喜报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宫廷里供职四十载,突然来到了海外的仙境。在这繁华盛宴中欣赏着音乐舞蹈,庆祝千岁的生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荷兰:指荷兰王国,欧洲西北部国家,曾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强国之一。
2. 夜宴:夜间举行的宴会。
3. 李鸿章:清朝末年大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等职,有“李中堂”之称。
4. 承明:古代官署名,这里代指朝廷。
5. 四十年:表示在朝为官的时间较长。
6. 忽来:突然来到。
7. 海外:指远离中国的地方。
8. 地行仙:传说中的仙人,这里借指自己突然来到了遥远的地方。
9. 华筵:丰盛的宴席。
10. 盛会:盛大的聚会。
11. 娱:使……快乐。
12. 丝竹:音乐,这里指宴会上的演奏。
13. 千岁:对尊者的敬称,这里指宴会的主人。
14. 镫花:灯花,烛花,这里指明亮的灯光。
15. 喜报:好消息。

去完善
赏析
《荷兰夜宴》描绘了诗人李鸿章在其四十年宦海生涯中偶然来到海外仙境的经历。这里既有豪华的宴会,又有欢愉的丝竹之乐,还有千岁的灯火辉煌。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异域风情的喜爱和向往,以及他在政治生涯中的愉悦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荷兰夜宴》这首诗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李鸿章在1890年创作的。这一年,正值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不足。而此时的李鸿章正担任两广总督,积极推动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振兴中华。
在这个背景下,李鸿章前往荷兰参加一次晚宴,看到了荷兰人对待科技和创新的态度,深受启发。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荷兰夜宴》,表达了他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深深忧虑和对科技进步的热切期盼。诗中描述了荷兰人的热情和开放精神,以及他们对科技的重视,这些都让李鸿章感慨万分。他希望祖国能像荷兰那样,勇于创新,努力发展科技,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