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一
九天阊阖叫能开,大地波澜挽得回。沟壑余生千里转,沙场战骨几人埋。风高劲草犹披拂,岁晚乔松待护培。怀旧苍茫尝独立,眼中多少出群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宽广的天安门如同巨幅画卷缓缓展开,浩渺的大地也如波涛般卷起恢弘波澜。
深壑中残存的余生在千里的迁徙中徘徊,战场上残留的白骨又有几个人去埋葬?
大风中的坚韧小草依然摇曳着身姿,寒意浓重的岁末乔木等待着重获培育。
回望那辽阔无垠的时空,我独自站在那里,眼中充满了无数杰出的人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天阊阖:九天指天的极高处;阊阖指古代神话中的天门,这里泛指朝廷或政府机构。
2. 沟壑余生:比喻历经磨难困苦而侥幸保全性命的人。沟壑在此表示灾难。
3. 沙场战骨:指战场上的尸骨,形容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
4. 劲草:坚韧的草木,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5. 乔松:高大的松树,比喻人才。
6. 苍茫:广阔无边,这里指怀古之情引起的茫茫感慨。
7. 出群材:超出一般人的才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晚清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九天阊阖叫能开”一句,描绘了朝廷的威严和权力的运转,同时暗含着希望朝廷能够大开天门,选拔贤能,振兴国家的愿望。而“大地波澜挽得回”则是对国家的忧虑,希望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挽回国家的命运。接下来,诗人以“沟壑余生千里转,沙场战骨几人埋”描绘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表达了对战乱中民众的同情和对战死者深深的哀思。“风高劲草犹披拂,岁晚乔松待护培”则是对坚韧不拔的品质的赞美,意味着在国家危难之时,仍然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最后,诗人通过“怀旧苍茫尝独立,眼中多少出群材”表达了对于过往岁月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那些有才干的人的期待,希望这些人能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担当起重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精炼,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政治抱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一》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李鸿章在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所作。这一时期正值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先后担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
在诗中,李鸿章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从政经历,感叹世事沧桑,并表达了对师友们的怀念之情。这首诗歌抒发了他在动荡时局下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在诗的结尾部分,李鸿章引用了何廉舫太守的除夕诗句,以表达对恩师曾国藩的敬仰之意。此外,他还提及了同门好友次青仙屏等人,展现了他们共同为国家民族前途而努力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