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山阻风
老去知无作赋才,马当那得好风来。宦情久与沙鸥狎,归梦潜随社燕回。远树黏天云一色,狂涛卷地雪千堆。茫茫彼岸登何日,愿借山灵觅路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岁渐长,深感无法写出优美的诗赋;然而,就如同驾驭春风的马儿一样,拥有着神清气爽的能力。长久以来,我在官场上游刃有余,如同沙鸥一般自由自在。我的归乡之梦,像春天的燕子,默默地与我一同归来。远处的树木仿佛与天际相连,天空中弥漫着如云的雾气。此时,正是波涛汹涌,如同无数堆积的冰雪。我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到达彼岸,并希望借助山神的指引找到一条通往那里的道路。

去完善
释义
1. 《鞋山阻风》:这是一首清代诗人的作品,题目中的“鞋山”是位于江西省彭泽县的一个小岛。
2. 老去:指年纪已大。
3. 无作赋才:没有写作辞赋的才能。
4. 马当:这里指马当山,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内长江边的一座山,因山形像马而得名。
5. 好风:此处指的是顺风,有助于船只航行的风向。
6. 宦情:指做官的心情或愿望。
7. 沙鸥:海鸥,此处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8. 狎:亲近,亲密。
9. 归梦:指回乡的愿望或者梦想。
10. 社燕:燕子的一种,秋天飞到南方去过冬,春天再飞回来,因此也被称为“社燕”。
11. 黏天:形容树木高耸,仿佛与天相连。
12. 狂涛:汹涌的海浪。
13. 卷地:形容海浪翻滚,席卷地面。
14. 雪千堆:形容浪花像雪花一样白,数量众多。
15. 彼岸:指作者要去的对岸。
16. 山灵:山神。
17. 觅路开:寻找道路开辟出来。

去完善
赏析
《鞋山阻风》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李鸿章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遭遇船阻风浪时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老去知无作赋才,马当那得好风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迈无才的无奈以及对顺风而至的喜悦。颔联“宦情久与沙鸥狎,归梦潜随社燕回”则展现了诗人长期在外为官,与沙鸥为伴的生活,以及时常梦见回到家乡的场景。
颈联“远树黏天云一色,狂涛卷地雪千堆”通过描绘远景和近景,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壮观景色。尾联“茫茫彼岸登何日,愿借山灵觅路开”则表达了对顺利抵达彼岸的期待,希望能借助山神之力找到出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鞋山阻风》这首诗是清朝晚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李鸿章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值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夜。这一年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多事之秋,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深重。
在人生际遇方面,此时的李鸿章刚刚步入中年,正逢其在官场上的黄金时期。他曾任安徽巡抚、湖广总督等重要职务,直接参与了鸦片战争的谈判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成为国家的肱股之臣。然而,这一时期的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另一方面又深感力不从心,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生活困苦;国外,列强的侵略野心不断膨胀,威胁着国家的安危。而李鸿章本人,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官员,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深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