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五
七年飘泊节旄存,追怆同袍烈士魂。谏草商量捍吾圉,伏蒲涕泣感君恩。猿悲鹤怨来舒国,寒水萧风下蓟门。何事田横孤客在,摩挲故剑绣苔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七年的漂泊岁月,节杖仍然保存着。回想起那些英勇的同志们的灵魂,心中充满悲伤。曾经共同商议如何保卫国土,如今只能伏在蒲团上哭泣,感谢君主的恩典。山林中的猿猴悲鸣,白鹤哀号,好似在为祖国的未来担忧。寒冷的溪水、萧瑟的秋风在蓟门大地上席卷而过。为什么像田横一样的孤独客还在?他抚摸着那把古老的剑,剑上已经覆盖满了青苔。

去完善
释义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五》:这是李鸿章写给老师的一首诗,以表达他在官场上漂泊多年,追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以及感叹世事的沧桑。
1. 七年飘泊节旄存:表示诗人已在外漂泊了七年之久,至今仍担任着朝廷任命的职务。
2. 追怆同袍烈士魂: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3. 谏草商量捍吾圉:借用古代官员进谏的故事,表示诗人愿为国分忧,捍卫国家利益。
4. 伏蒲涕泣感君恩:形容诗人因感激皇上的恩情而痛哭流涕。
5. 猿悲鹤怨来舒国:描述国家遭受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
6. 寒水萧风下蓟门:形容边境地区寒冷萧条的景象。
7. 何事田横孤客在:借用了田横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孤独无助。
8. 摩挲故剑绣苔痕: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作者七年的漂泊生活和对同袍烈士的哀悼之情。首联描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颔联则强调了他们为保护家园而建言献策,以及感激君王知遇之恩的赤诚之心;颈联通过描绘哀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苍凉;尾联则以典故"田横"表达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信念的品质,暗示自己始终无法忘怀使命。全诗情感深沉,韵律严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和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身信仰的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五》是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李鸿章于甲午战争期间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至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之间,正值中日甲午战争的激烈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李鸿章因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指挥失利而备受舆论压力,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仍然稳固。他的恩师曾国藩在这一年去世,这使他深感悲痛。此外,清朝内部的党派之争也在加剧,这使得他在这个时期的政坛生涯充满了挑战。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阶段,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矛盾使得这个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这个背景下,李鸿章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精神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