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八
一角江城恨未消,长怀楚泽佩芳椒。中原旗鼓声先震,半壁金汤土竟焦。蜀郡祠堂村社祭,赵州人士酒杯浇。当时愧乏蚍蜉救,投阁何须解客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位于一角的小城充满遗憾与怨恨,每个人都心系着那片芳草遍地的楚泽之地。一时间,中原的战争气息已经抢先弥漫开来,而河山却是战火纷飞、草木皆兵的景象。在这危急时刻,蜀郡的人们通过举办祠堂和村落里的祭祀来祈求上天的庇佑,赵州的人们则用美酒祝祷,期望能换来暂时的安宁。然而,在面对这样的灾难时,我们都曾感到无能为力,就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无法挽救一座崩塌的大厦一样。所以,对于那些嘲笑我们力量渺小的人,我们并不需要过分辩解什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一角江城:指长江边的某个角落,此处指作者所处的地点。
2. 楚泽:楚国之地,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3. 佩芳椒:佩带香草,此处意为身处美好的环境。
4. 中原:中国的中部地区,这里指清朝的统治中心。
5. 旗鼓声:战争的声音,这里指太平天国起义。
6.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7. 蜀郡祠堂村社祭:指四川地区的祭祀活动。
8. 赵州人士酒杯浇:指河北地区的饮酒习俗。
9. 蚍蜉救:借蚂蚁之力拯救大厦将倾,形容力量渺小。
10. 投阁:指汉代杨雄因害怕牵连而逃跑的故事,这里指逃避责任。

去完善
赏析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八》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忧国忧民情怀。从诗题来看,此诗是向自己的老师展示自己对于时局的感慨与思考。诗人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于国家局势的深深忧虑。“一角江城恨未消”表现出诗人对于战乱与灾祸的深切痛惜,并以此为基础展现出个人内心中执着不屈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长怀楚泽佩芳椒”以及后两句的“中原旗鼓声先震,半壁金汤土竟焦”展示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同时也揭示了战乱中人民生活的困苦。通过描述战场的紧张气氛和国家的衰败景象,使得这种忧虑更加真实可感。
诗中的“蜀郡祠堂村社祭,赵州人士酒杯浇”则描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坚韧精神。虽然生活困苦,但他们仍然用祭祀的方式来祈求和平;虽然内心痛苦,但依旧以酒来慰藉灵魂。这种坚韧的精神让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最后一句“当时愧乏蚍蜉救,投阁何须解客嘲”表达了诗人面对时局的无能为力,以及他决心继续努力的决心。同时,这也是诗人对那些嘲讽自己的人做出的回应,表示他不会放弃努力,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身处乱世之中的深沉思考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无奈,但也激发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努力的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 其八》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清朝光绪年间(约1875年-1908年),这段时间正处于国家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清王朝的国势日渐衰弱。然而,在这期间,洋务运动在中央和地方兴起了起来,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求富。当时的诗人李鸿章,不仅身为朝廷官员,还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并负责了许多重要事务。
在这段时间里,作者李鸿章的人生际遇颇多。他先后担任过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务,不仅参与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还在处理外交、海防、铁路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大力推行洋务运动,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尽管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为国家富强而努力。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十分复杂。一方面,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洋务运动兴起,许多人开始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创作了这首古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