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板桥有感
群峰万壑挹康庄,瘦竹疏梅绕画堂。如此园林甘弃置,可知铁石是心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群山环绕之间有宽阔的道路,挺拔的竹子与稀疏的梅花围绕在房屋周围。这样美丽的花园却被遗弃在这里,由此可见铁石般坚定的内心。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康庄:这里指宽阔的道路或大道。
2. 挹:表示牵引、吸引。
3. 群峰万壑:描述山峦重叠、沟壑众多的景象。
4. 瘦竹疏梅:形容竹子稀疏、梅花零散的景观。
5. 画堂:布置有装饰的艺术画廊。
6. 如此园林:指拥有美好景致的园林。
7. 弃置:舍弃、遗弃。
8. 可知:可以理解的意思。
9. 铁石是心肠:比喻坚硬刚强的意志。
去完善
赏析
《过板桥有感》是清代诗人王松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板桥周边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群峰万壑挹康庄”的景象。这里的“群峰万壑”指的是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自然景观,而“挹康庄”则是指这样的景色与康庄大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接着,诗人以“瘦竹疏梅绕画堂”进一步描绘了板桥周边的景致。“瘦竹疏梅”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品质,而“绕画堂”则表明这些景色环绕着诗人所在的房屋。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
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中,诗人却发出了“如此园林甘弃置,可知铁石是心肠”的感叹。意思是说,面对这样美丽的园林风光,他却宁愿舍弃不管,这是因为他的心肠如铁石般坚硬。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他宁愿坚守自己的信念,也不愿意被世俗所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板桥有感》是清朝诗人王松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此时正值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中。
王松(1760-1837年),字柏屏,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文人、书画家。他自幼聪明过人,才华横溢,但因科举考试失利,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在道光年间,他曾担任过知县、同知等职,但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辞官回乡,致力于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国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民众陷入烟瘾,国家财政受到严重损害。此外,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民生疾苦,社会动荡。在这种背景下,王松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其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过板桥有感》这首诗通过描绘溪水和桥墩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通过赞美溪水“自知”和桥墩“自立”的品质,传达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人格魅力,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