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寺
秋月春花迹未陈,衮龙曾遶梦中身。
夷门金鼓从天落,惊起床头鼻鼾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与鲜花所留下的痕迹未曾改变,昔日的荣华仿佛还在梦里。突然间,战鼓声传来,如同天塌地裂,惊醒了我这沉睡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秋月:指秋天的明月。这里与“春花”相对应,用来形容时间更替的变化。
2. 衮龙:指的是皇帝的车驾,这里用作动词,表示皇帝曾驾临此地。
3. 夷门: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国都新郑的北门,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故有“四战之地”之称。这里用来泛指军事要地。
4. 金鼓:古代的两种乐器,即钟和鼓,常用于战争中的指挥信号。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发出战争信号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清凉寺》是南宋诗人曾极创作的一首描绘梦境的诗歌。诗中,作者通过对清凉寺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现实世界的反思。
首先,诗人以“秋月春花”开篇,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色,然而这美景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显得有些荒凉。接着,诗人提到了“衮龙曾遶梦中身”,这里的衮龙指的是皇帝的车驾,表明自己曾在梦中感受到皇帝的威严。
接下来,诗人通过“夷门金鼓从天落”这一句,将梦境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这里的夷门是指战国时期魏国的都城大梁的城门,而金鼓则是古代战争中用来鼓舞士气的乐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担忧和忧虑,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最后,诗人以“惊起床头鼻鼾人”结尾,意味深长地揭示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无知和麻木。这句话既是对那些沉睡者的警示,也是对自己和读者的提醒,要时刻关注社会现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凉寺》是南宋诗人曾极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2世纪,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正处于唐宋八大家之后的繁荣阶段,诗词歌赋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曾极是南宋的一位文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为后世所熟知,但在当时的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这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清凉寺》中,曾极通过对清凉寺的描绘,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纷扰、享受宁静生活的向往。他通过对清凉寺周边景色的细致观察,生动地展现了寺庙周边的山水风光。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较为尖锐,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许多文人都选择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慰藉,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因此,这首诗既是曾极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