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泰寺
布萨开斋涕泗挥,大通基在昔人非。
此身终属侯丞相,谁办金钱赎帝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的大都市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各种事情接连不断,让人们眼花缭乱。今天的人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很累,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丰富和充实。
去完善
释义
1. 布萨:又译作“布萨陀”、“布舍”等。意译“净住”、“净行”。原是佛教戒律的一种,后来变为定期举行诵戒的仪式,即在每月固定的十五日(上弦月)或朔望之日(农历初一、十五日)举行的僧众诵戒大会。
2. 开斋:指解除斋戒。斋,又称“持斋”,佛教徒过午不食,以净化身心。开斋则意味着结束斋戒。
3. 涕泗挥:形容泪如雨下,悲伤不已的样子。涕,眼泪;泗,鼻涕。
4. 大通:指长江下游江苏南通等地一带的水域。这里比喻佛法普及广大。
5. 基在昔人非:基,根基,基础;昔人,过去的人;非,即“是非”之“非”。这句话意为过去的观点已经不适用了。
6. 侯丞相:这里的侯丞相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关羽。据《三国演义》记载,孙权为曹操所败,向刘备求救。刘备于是派关羽出征,关羽虽然英勇,但在战争中失败被擒。孙权劝其投降,关羽宁死不屈,最终被斩首。民间尊奉他为武财神,寺庙供奉为护国尊神。
7. 谁办金钱赎帝归:谁,疑问代词,表示询问,相当于“谁”;办,办理,筹措;金钱,金银财宝;赎,用财物换回抵押品;帝,皇帝,帝王;归,回归,回来。这句话问的是谁能用金钱把失去的皇帝赎回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同泰寺”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政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两句“布萨开斋涕泗挥,大通基在昔人非”,以佛教的“布萨”仪式为背景,揭示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物的感慨。这里的“涕泗挥”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岁月流转中感怀过去的情景,而“大通基在昔人非”则传达了事物变化无常、人生如梦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此身终属侯丞相,谁办金钱赎帝归”,进一步拓展了主题。这里作者巧妙地借用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暗喻现实中的权势争夺和政治斗争。“侯丞相”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金钱赎帝归”则涉及到南朝梁武帝被北周俘虏的历史。这两句诗传达出作者对世事的无常和人性的无奈之感,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皇权之争的残酷现实。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见。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沧桑历史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泰寺》是明朝诗人曾极的一首描绘寺庙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中期,大约在15世纪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佛教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寺庙成为了人们朝拜、学习和交流的场所。同泰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刹。诗人曾极对寺庙的敬仰之情和对佛教文化的热爱使得他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禅意的诗。
在这段时间里,曾极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对官场的不满和对文学的热爱,他选择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这种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使他更加关注自然和人文景观,也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在同泰寺的美景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将这份感悟融入诗歌之中。
此外,明朝中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曾极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这一特点,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