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元夕戏题

标题包含
元夕戏题
从教香月转亭西,贪看灯毬忘却归。 挨得玉梅零落尽,蛾儿犹傍鬓边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从教赏月到亭西,贪看灯笼忘了归。 等到梅花凋谢尽,蛾子还绕着发髻飞。
去完善
释义
1. 元夕: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有观灯的风俗。 2. 戏题:游戏性质的诗歌创作。 3. 从教:听凭,任由。 4. 香月:指正月十五元宵夜特有的明月。 5. 亭西:亭子的西边。 6. 灯毬:即彩灯,或称为“火球”。 7. 挨得:等到。 8. 玉梅:白梅花。 9. 零落:凋谢。 10. 蛾儿:蛾子。 11. 鬓边:耳边,头发旁边。
去完善
赏析
《元夕戏题》这首诗描绘了元宵夜观灯的情景。首句“从教香月转亭西”暗示诗人沉浸在观赏花灯和月亮的美好氛围中。第二句“贪看灯毬忘却归”则揭示出诗人陶醉在观灯的乐趣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第三句“挨得玉梅零落尽”,通过梅花凋零的形象描绘出了元宵节已过、热闹散去的场景,而最后一句“蛾儿犹傍鬓边飞”,更是凸显出诗人在享受夜晚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以及美好时刻的稍纵即逝。整首诗既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又透露出深深的感慨与留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戏题》是何应龙在南宋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此时的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政治局势却相对动荡。何应龙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雅士,曾担任过御史台属官等职位,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这首《元夕戏题》中,他通过对元宵夜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时代背景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正值金兵入侵,国家危机四伏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何应龙深感个人命运的渺小和无奈。他在诗中写道:“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看客两骈阗。老夫胸次如冰雪,一点灵明自不眠。”这里的“火树银花”是指元宵夜的热闹景象,而“老夫胸次如冰雪”则表达了他对国家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当时南宋社会的繁荣与繁华。元宵佳节之际,人们纷纷涌上街头,欣赏火树银花的美丽夜景,感受这个时代的繁华。然而,在这样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何应龙通过这首诗歌,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警示世人要时刻警惕国家的危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