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杂题 月华阁
依稀瑶径通云隙,藓石模糊数千尺。
昂者如飞俯者驰,叠叠寒空翠光滴。
影高中逗日月辉,阴助草灵春不识。
王屋壶中体浅深,来者增添爱山僻。
有人隠几每忘饥,姓名自愧樊中客。
结庐纵拟续琴歌,却忆猿惊旧山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云雾之间隐约可见一条通往瑶池的小径,苔藓覆盖了高达数千尺的石块。高处如飞翔,低处疾驰,绿意盎然点缀着寒冷的天空。投影至山中,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生灵在春天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正如居住在王屋山的仙人一样,对山情有独钟。有的人在山中忘记饥饿,为自己的隐居生活感到自豪。设想在山间搭起小木屋,与大自然共同谱出美妙的音乐,却不禁想起曾经爬过的那些险峻的山峰。
去完善
释义
慧聚:寺名。位于浙江嘉兴南湖之滨,为嘉兴八大胜景之一。月华阁:寺中的楼阁名。
瑶径:指仙境中的道路。
云隙:云端,天空。
藓石:长有苔藓的石块。
千尺:形容极高或极远。
昂者:指向上突出的部分。
俯者:指向下凹陷的部分。
寒空:寒冷的天空。
翠光滴:翠绿的光芒闪烁。
影高:指物体在阳光照射下投下的影子。
日月辉:日月的光辉。
阴助草灵春不识:这句话可能是指春天时,阳光的阴影帮助草地恢复生机,但是人们往往无法察觉到这个过程。
王屋:古代传说中的仙山。
壶中体浅深:这句话可能是在比喻王屋山的地势高低起伏。
来者增添爱山僻:这句话可能是说,后来的人来到这个地方,更加喜欢这里的山水景色。
隐几:靠着几案休息。
忘饥:忘记饥饿。
樊中客:指被困在樊笼中的客人,这里可能是作者自比。
结庐:建造房屋。
续琴歌:继续弹琴唱歌。
猿惊:形容人突然感到惊恐。
去完善
赏析
《慧聚杂题 月华阁》是南宋诗人李乘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五言诗。此诗以月华阁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首联“依稀瑶径通云隙,藓石模糊数千尺。”诗人首先通过对道路的描绘,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神秘的境地。在云雾弥漫的山间小路上,苔藓斑驳的岩石显得格外引人入胜,暗示着读者即将展开一段美妙的山水之旅。
颔联“昂者如飞俯者驰,叠叠寒空翠光滴。”诗人通过描绘山势的峻峭和山巅的绿色,营造出一种壮丽的景象。山峰高昂犹如飞翔在天际,山谷深邃仿佛无尽延伸,这种对比突显了山水的雄浑之美。
颈联“影高中逗日月辉,阴助草灵春不识。”在这句诗中,诗人将视线投向了阳光照耀下的山间景色。高耸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犹如日月之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草木的生命力。这种表现手法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尾联“王屋壶中体浅深,来者增添爱山僻。有人隐几每忘饥,姓名自愧樊中客。结庐纵拟续琴歌,却忆猿惊旧山侧。”诗人最后以王屋山的典故作为引子,表达了对山水的敬爱与向往。他认为自己虽然生活在世俗之中,但心灵早已被山水的魅力所吸引。同时,他也表达出对自己未能长久地与山水为伴的遗憾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月华阁周围景色的描绘,展现出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感悟和深情厚意。他以细腻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成功地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慧聚杂题 月华阁》是唐代诗人李乘的一首描绘月华阁美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世纪左右的唐朝中期,正值盛世。
在诗人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抒发胸臆,以诗歌赞美自然之美,表达个人情感。李乘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然也不例外。
李乘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月华阁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月华阁的美丽夜景和宁静氛围。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唐朝文人的共同特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繁荣富饶、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月华阁的美景,表达了对自己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