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慧聚杂题 慧照堂

标题包含
慧聚杂题 慧照堂
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 云外野鸣幽,霜中岁寒绿。 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 客问慧照名,僧拈一枝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眼睛不再四处张望,耳朵也不再听到嘈杂的声音。 山谷间回响着悠远的鸟鸣,霜中的绿色植物依旧挺立。 何须面对南山隐居,因为真理已经了然于胸。 客人询问慧照大师的名号,僧人手中只捻着一支菊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慧聚:即指慧照堂,位于浙江省杭州灵隐山附近,是南宋诗人林逋曾居之地。 2. 李乘:南宋诗人,字表民,号宏斋居士。擅长写田园山水诗。 3. 云外野鸣幽:此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色,“云外”意味着天空高远,“野鸣幽”则意指在荒野之中有动听的鸟鸣声。 4. 霜中岁寒绿:这句表明在严霜降临的时候,仍有绿色的植物屹立在寒冬之中。 5. 何必面南山: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出世思想,不必刻意模仿陶渊明“面南山”的隐居生活,因为真理就在心中。 6. 僧拈一枝菊:僧人们摘下一枝菊花,以示对来访者的欢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诗描绘了诗人李乘在慧照堂的感受与体验。诗句以“眼亦不碌碌,耳亦不碌碌”开篇,强调在慧照堂内,诗人摒弃了纷繁世俗的干扰,身心沉静,心境空明。接下来的“云外野鸣幽,霜中岁寒绿”描绘了室外静谧的自然景象,富有禅意。 诗人由此提出“何必面南山,真理明明足”的观点,表达了对禅宗所追求的心灵境界的赞美,认为即使不用面对南山,也能领悟到人生真理。最后两句“客问慧照名,僧拈一枝菊”,借客人询问慧照堂之名和僧人拿取菊花的行为,形象地传达了禅宗所倡导的洒脱自在、亲近自然的修行方式。整首诗充满了禅宗哲学的韵味,抒发了诗人在禅林静处悟道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慧聚杂题 慧照堂》是唐代诗人李乘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此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在宫廷生活优越,但也感受到了宫廷生活的束缚。 在诗歌创作方面,李乘擅长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慧聚杂题 慧照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诗人以“慧照堂”为背景,通过对堂前花草、池水、青苔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慧照堂宁静祥和的氛围。 然而,在这宁静的背后,诗人也透露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他写道:“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这里的“南风”象征着自由和解脱,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慧聚杂题 慧照堂》展示了诗人李乘在唐玄宗天宝年间的生活感受,以及他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矛盾和挣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