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杂题 乘初游慧聚到翠屏轩上月华转上方及翠微阁日已晚矣不容他访乃归
两月寓昆山,耳目厌烦闹。
饮啄落樊中,多嚬少嬉笑。
岁节簿书稀,慧聚富清峭。
愿偷一日闲,进步访殊调。
石台出神功,殿宇自梁诏。
胜境布高低,虽难亦容造。
平阁翠屏轩,苍然插峰峤。
满眼岁寒物,将迎若盟要。
新阁亦虚明,隠显入凭眺。
乾坤指顾闲,孙登一长啸。
迤逦上月华,老碧倚烟奥。
夜半谁有力,负鼇族嵩少。
层层转上方,冰岩隠诸妙。
嵌崆本自然,不凿混沌窍。
方寸有泓泉,清彻宛秦照。
几次菖蒲风,为解众生躁。
别有古道场,数级下移趠。
石佛梦中来,天手造容貌。
于此稍盘桓,平昔恨难到。
欲掷下山筇,尽作雾中豹。
奈何苟禄身,未得从吾好。
他日龙眠山,相期有耕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昆山的两个月里,我耳朵和眼睛都因为周围的喧闹感到烦躁。
饮食就像被困在樊笼里的鸟,脸上很少露出笑容。
一年一度的工作量不大,日子过得安静而清晰。
希望能找一天时间空闲,更深入地探索有趣的领域。
那神奇的力量来自石台,而殿堂则是皇帝赐建的。
风景优美,高低错落有致,虽然有困难但也能感受到它的美。
在宽敞的楼阁和翠绿的屏风前,显得雄伟而庄重。
满眼都是四季常青的树木,它们像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新的阁楼明亮宽敞,可以远眺四方。
仿佛整个宇宙都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只有孙登在那里长叹。
曲折的小径延伸到了月光之下,古老的树木郁郁葱葱。
夜深人静时谁会有力量,背着大鳌登上嵩山?
一步一步登上山顶,冰晶般的岩石隐藏着无数的奇妙。
山体间有空隙却不显得刻意,就像是天然的石窟。
山中的一泓清泉清澈透明,好像是从秦朝传过来的光亮。
风吹过蒲草,带来几分宁静。
另一边是古时的道场,顺着几级台阶向下走去。
石佛似乎是从梦中走来,天神赐予了它形象。
在这里稍稍停留,过去的日子里从未如此接近过。
想要丢掉手中的竹杖,化身为迷雾中的豹子。
无奈这是为了生活而奔波的身体,无法跟随自己的喜好。
未来有一天我们会在龙眠山相遇,相约一起耕耘垂钓。
去完善
释义
《慧聚杂题 乘初游慧聚到翠屏轩上月华转上方及翠微阁日已晚矣不容他访乃归》作者:李乘
1. “两月寓昆山”:昆山,位于江苏南部。这里是借指当时作者所在的地点。
2. “饮啄落樊中”:樊,即藩篱。这里用鸟在樊笼中的生活比喻自己的拘束。
3. “多嚬少嬉笑”:顰,皱眉。这里描述作者的心情并不愉悦。
4. “岁节簿书稀”:岁节,年份季节的意思。簿书,古代记账的本子。这里是指公务相对较少的时候。
5. “慧聚富清峭”:慧聚,此处指代某处寺庙。清峭,形容环境清幽而峻峭。
6. “石台出神功”:石台,寺院的石阶。神功,对神奇力量的赞美。
7. “胜境布高低”:胜境,美景。这里形容山水景色错落有致。
8. “平阁翠屏轩”:平阁,平顶的楼阁;翠屏轩,青翠屏风般的轩廊。
9. “苍然插峰峤”:苍然,青翠的样子。峰嶠,山峰和高坡。
10. “满眼岁寒物”:岁寒物,喻指冬天的植物,如松柏等。
11. “新阁亦虚明”:虚明,空间明亮的氛围。
12. “迤逦上月华”:迤逦,形容曲折连绵。月华,月光。
13. “夜半谁有力”:表示夜晚无人陪伴。
14. “层层转上方”:上方,佛教殿堂的高度等级之一。
15. “嵌崆本自然”:嵌崆,四周空阔的地方。本自然,原来就是自然形成的。
16. “方寸有泓泉”:方寸,一寸见方的小块土地;泓泉,深泉。
17. “数级下移趠”:数级,几层阶梯;移趠,离开。
18. “石佛梦中来”:指寺院中的佛像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19. “欲掷下山筇”:山筇,竹杖。这里表示想放下俗务,遁入山林。
20. “未得从吾好”:未能如愿以偿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去完善
赏析
《慧聚杂题 乘初游慧聚到翠屏轩上月华转上方及翠微阁日已晚矣不容他访乃归》是南宋诗人李乘的一首山水游记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游览昆山慧聚寺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诗人写到,他在昆山已经住了两个月,耳朵和眼睛都已经厌烦了这里的喧闹。这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也为下文对慧聚寺的赞美作了铺垫。
颔联诗人写到,他的生活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总是皱着眉头,很少欢笑。这是诗人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无奈和不满,也是他渴望摆脱这种生活的心情体现。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开始描述他在慧聚寺的所见所感。他说慧聚寺的环境清新秀丽,让人有一种想要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诗人对寺庙的石台、殿宇、胜境、平阁、翠屏轩、新阁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这些景色的赞美。
尤其是“乾坤指顾闲,孙登一长啸”一句,诗人以孙登长啸的故事比喻自己在此地的悠然自得,体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紧接着的几联,诗人继续描绘他在慧聚寺的所见所感。他说,他在月华的照耀下,登上了翠屏轩,感受到了夜半的寂静和神秘。然后他又转到了上方,看到了冰岩的美景。这些都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的几联,诗人写到,他有其他的计划,不能在这里久留。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在龙眠山过上耕钓的生活。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许,也是他对自己现实生活的无奈和不满的体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末年,诗人的灵感如同风雨后的春笋,纷纷涌现。李乘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的沧桑,世事的浮沉。他在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对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体悟,因此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百态的反思。
这一首《慧聚杂题 乘初游慧聚到翠屏轩上月华转上方及翠微阁日已晚矣不容他访乃归》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李乘以磅礴的才情描绘了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他以深切的笔触捕捉到了那些寻常巷陌的景致:月华如水,翠屏如画;翠微阁上的日色正好,却早已近黄昏。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丰富且深沉,既有对美景的赞叹,也有对世事无常的哀伤。
在此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饱受战乱之苦。许多城市被侵略者侵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一方面要面对生活的困苦,另一方面还要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这种复杂的心情使他的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散发出一种苍茫而悲凉的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既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际遇,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缩影。这首诗词以其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敏锐的时代观察,成为了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