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慧聚杂题 东斋

标题包含
慧聚杂题 东斋
峭绝山根野水旁,栏干瞰水有山房。 鱼藏似识秋风冷,僧睡那知世路忙。 金磬一声清恋竹,石矶数级碧皴霜。 耻罍未忍轻归去,班嗣垂纶此兴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耸立的险峻山峰下,流水潺潺;一旁的小屋倚靠着栏杆俯瞰着水景。鱼儿仿佛感知到了秋天的寒意躲藏在水底,而僧人们却安然入睡,似乎并不了解世事的忙碌。金磬的声音清脆悠扬,翠竹婆娑;石矶上的台阶被霜露染成一片碧色。我舍不得离去,想起古代名士垂钓的情景,这使我的兴致愈发浓厚。
去完善
释义
1. "峭绝山根":"峭绝",陡峭的山峰;"山根",山脚,这里形容在山脚下地势陡峭的地方。 2. "栏干瞰水有山房":"栏干",指栏杆,用于临水或登高的地方;"瞰",俯视;"山房",山中的房舍。这句是说,从山顶的房舍中俯瞰到下方的水流。 3. "鱼藏似识秋风冷":"鱼藏",指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似识秋风冷",像知道秋天的凉意一样,这里是指秋天到了,鱼儿在水中感受到了温度的变化。 4. "僧睡那知世路忙":"僧睡",指和尚休息或者睡觉;"世路忙",尘世生活的忙碌。这句是说,虽然僧人处于安静的修行环境,但他们并不知道尘世的人们在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 5. "金磬一声清恋竹":"金磬",佛教中的法器之一,形似钟而小,用金属制成,置于寺中,诵经时敲击;"清恋竹",此处诗句可能有误,原诗为"青恋竹",指的是绿色的竹子。这句是说,寺庙里的钟声响起,响彻在翠绿的竹林之间。 6. "石矶数级碧皴霜":"石矶",河边突出的岩石;"数级",几层;"碧皴霜",指秋季早晨的霜露附着在河边的石头上,呈现出绿色和白色交错的纹理。这句是说,河边的石矶有几层,其上被清晨的霜露染上了绿色和白色的纹理。 7. "耻罍未忍轻归去":"耻罍",古代的一种酒器;"未忍轻归去",指不愿意轻易离开这里。这句是说,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我舍不得轻易离去。 8. "班嗣垂纶此兴长":"班嗣",即班嗣,汉代的一位文人;"垂纶",钓鱼的意思;"此兴长",这里的兴致很高。这句是说,在这个地方,我的兴致就像班嗣钓鱼那样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东斋的自然风光和作者在此地所产生的思绪。首联“峭绝山根野水旁”描述的是东斋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险峻的山脚和荒野的河流旁边。而“栏干瞰水有山房”则是对其建筑的描绘,从栏杆处俯瞰流水,能看到依山而建的房子。 颔联“鱼藏似识秋风冷”写的是鱼在水中的藏身之处,似乎能感受到秋天的凉意;“僧睡那知世路忙”则是说僧人在睡觉休息时并不了解世间的人们忙碌的生活。这两句是作者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对比,反映了其对尘世生活的超脱态度。 颈联“金磬一声清恋竹”中,金磬即寺院的铜磬,诗人听到了一声清脆的铜磬声,仿佛是竹子在轻轻摇曳;“石矶数级碧皴霜”则描绘了石矶上斑驳的绿色,像是被霜露侵蚀的痕迹。 尾联“耻罍未忍轻归去”中的“耻罍”指的是诗人的一种责任与担当感,他不愿轻易离开此地;而“班嗣垂纶此兴长”则是用典故表明自己愿意像古代贤人一样在东斋过着隐居生活,享受这种宁静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慧聚杂题·东斋》是宋代诗人李乘的一首咏物抒怀诗。这首诗作于北宋时期,时间是公元960-1127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宋朝统治时期。 李乘(约960-1037)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后半叶,他是北宋中期的一位文人学者,担任过很多官职,如翰林学士、知制诰等。他的诗歌作品以咏史、感怀为主,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的理想抱负。 在这个时代,宋太宗和真宗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士大夫阶层的人热衷于佛学、道学的研究,以求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种风气对李乘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影响,他的一些作品表达了对佛、道的思考和体验。 《慧聚杂题·东斋》描述了诗人东斋的生活场景和心境,表达了他在静思中的哲理感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中期的文人士大夫生活,他们在读书治学之余,追求心灵宁静和自我超越,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