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杂题 西斋
老后名山付卧游,偶携谢屐此寻幽。
每思南岳嘲周子,何暇东林访惠休。
苔护出生苍石老,竹供延客碧云秋。
主僧不用贪行脚,祇此林间可白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长之后将名山寄存于游览之中,偶然间带着谢灵运的鞋履寻找幽静之处。
时常想起南岳嘲讽周子的话,哪有时间去拜访东林寺的惠休呢?
绿苔护着苍老的石头,竹子让客人感觉如沐浴在秋天的碧云中。
主持不必再贪求行脚了,这里已是足以度过后半生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谢屐:指晋朝诗人谢灵运的木屐。这里用来代指出游。
2. 南岳嘲周子:周子即周敦颐,他曾在《爱莲说》中自比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里的“南岳嘲周子”可能是作者引用一则关于周敦颐的故事,表达其向往自然、不媚权贵的态度。
3. 东林访惠休:惠休是南朝著名的僧人、诗人和画家,他是东林寺的创立者之一。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惠休的敬仰和对东林寺的向往。
4. 苔护出生苍石老:形容青苔覆盖着古老的石头,使其显得更为苍老。
5. 竹供延客碧云秋:描写秋天的时候,竹子成为了招待客人,使其感受到清新宜人的环境的景物。
6. 主僧不用贪行脚:这里的“贪行脚”可能指的是僧人在尘世中的奔波劳碌。作者劝告主僧不要过于追求世俗的事务,山林之间就已经足够让他过上平静的生活了。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慧聚杂题西斋》中,李乘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隐居画面。诗人以“老后名山付卧游”开篇,表现出自己在晚年时,将名山大川付诸于梦想,而不再追求现实的名利。接下来,“偶携谢屐此寻幽”表明自己偶尔带着闲适的心情去探访幽静之地,寻找心灵的慰藉。
诗中提到南岳和周子、东林和惠休,分别指的是南岳衡山和东林寺。这里,诗人通过讽刺周子和惠休的行径,强调自己的隐逸之志和对世俗纷争的鄙视。同时,“苔护出生苍石老,竹供延客碧云秋”两句描写了苔藓保护和孕育着古老的石头,翠绿的竹子在秋天的云中迎接客人。这种自然景象展示出诗人内心的恬淡与宁静。
最后两句“主僧不用贪行脚,祇此林间可白头”是对山林生活的赞美。这里的“主僧”是指寺庙里的僧侣,诗人提醒他们不必过度执着于四处行走,因为在这样的山林之间就足以度过余生。整首诗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向往山林生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见解与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慧聚杂题 西斋》是南宋诗人李乘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初期,大约公元12世纪初至13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李乘经历了一系列人生际遇。他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成为了一位知名文人。然而,他并没有选择走上仕途,而是选择了归隐田园,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态度使得他与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阶层保持距离,同时也让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和国家的兴衰。
在南宋初年,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金兵南侵,国土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时代背景对李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慧聚杂题 西斋》这首诗正是反映了李乘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心态。诗中描绘了他在西斋读书、写诗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李乘作为一个文人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