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慧聚杂题 岩阴堂

标题包含
慧聚杂题 岩阴堂
寒帚高悬绝点埃,贮藏秋色枕山隈。 僧眠石室衣生雾,客步莎庭迹印苔。 占竹鸳雏容得老,采花蜂蝶枉教来。 澄怀观道如痴者,兀坐忘归忽自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扫帚高高挂起,灰尘不再飘落,秋日的景色被收藏在山的角落。 僧人在石室中沉睡,衣服上生出雾气;游客走在庭院中,留下脚印和绿色的青苔。 竹林里的鸳鸯可以慢慢老去,采花的蜜蜂蝴蝶徒劳无功。 保持内心的纯洁像那些痴迷的人一样,独自坐着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去完善
释义
《慧聚杂题 岩阴堂》李乘的注释如下: 1. 慧聚:诗人在庐山慧聚寺所写的一组诗歌的总称。 2. 岩阴堂:庐山的一处景观,位于山阴处。 3. 寒帚:指扫帚上的蛛网等物,这里喻指岩阴堂附近的环境清新,无尘垢。 4. 高悬绝点埃:形容岩阴堂的位置较高,远离尘埃。 5. 贮藏秋色:指岩阴堂周围的美景仿佛把秋天的景色收藏起来。 6. 枕山隈:指岩阴堂背靠青山。 7. 石室:指僧人的禅房或修行的地方。 8. 衣生雾:指僧人的衣服上沾满了雾气。 9. 莎庭:铺满莎草的庭院。 10. 迹印苔:指行人的足迹印在长有青苔的石板上。 11. 占竹鸳雏:指鸳鸯栖息在竹林中。 12. 容得老:允许鸳鸯在竹林中安享晚年。 13. 采花蜂蝶:指前来采蜜的蜜蜂和蝴蝶。 14. 枉教来:指这些采花昆虫白跑一趟,因为花朵已经被鸳鸯占据了。 15. 澄怀观道:保持心境宁静,观察事物的道理。 16. 如痴者:形容诗人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如同痴迷的人。 17. 兀坐:独自静坐。 18. 忘归:忘记了回家的时间。 19. 忽自咍:诗人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沉迷于美景之中,不禁笑了起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田园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手法表达了出尘脱俗、向往宁静的情怀。开篇以“寒帚高悬绝点埃”形象地展现了山中景色,以扫帚象征秋天的落叶,突出环境的寂静和秋天的凉意。接下来以“贮藏秋色枕山隈”将秋色与山景融合,表达诗人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诗人通过“僧眠石室衣生雾”和“客步莎庭迹印苔”展现山中生活的宁静和谐,同时又暗含自己的隐逸之志。“占竹鸳雏容得老”和“采花蜂蝶枉教来”两句则表现了诗人的静观自然的心态和对纷扰世事的超脱。最后以“澄怀观道如痴者,兀坐忘归忽自咍”来表达自己沉浸在山水之间,心无旁鹜,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远离喧嚣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慧聚杂题 岩阴堂》这首诗创作于宋朝末年,具体年代已不可考。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困境之中,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李乘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寄托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诗人在当时社会地位较低,一生并未在朝廷为官,而是以教书育人为业。然而他关心国家大事,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这首诗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诗中,“岩阴堂”是指一个僻静的山林之所,这里空气清新,风景优美,是诗人理想的隐居之地。然而,现实中的诗人却并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因为他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同时也无法忘怀国家的命运。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深沉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