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粲诗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端坐而发愁,穿上衣服起身向西游荡。
看那树木已经发芽开花,清澈的池塘激起潺潺流水。
其中有一对孤独的鸳鸯,悲哀地叫着寻求伴侣。
我想要捕捉这只鸟,可惜没有小船。
想回家却忘记了来时的路,环顾四周只有忧愁。
悲伤的风在我身边吹过,太阳已匆匆离去。
厚厚的云层滋润了万物,不必担忧水源不足。
是谁让你生出许多思念,自然而然就会带来无尽的忧虑。

去完善
释义
1. 端坐:指端正地坐着。
2. 揽衣:整理衣服。
3. 西游:向西行走。
4. 发华:开花。
5. 激长流:指清澈的泉水不断流动。
6. 孤鸳鸯:孤独的鸳鸯。
7. 哀鸣:悲哀地叫唤。
8. 匹俦:配偶。
9. 我愿执此鸟:我愿意捉住这只鸟。
10. 惜哉:可惜啊。
11. 无轻舟:没有轻便的小船。
12. 忘故道:忘记了原来的道路。
13. 顾望:回望。
14. 但怀愁:只感到忧愁。
15. 悲风:悲伤的风声。
16. 鸣我侧:在我身边发出声音。
17. 羲和:太阳神,这里代指时间。
18. 重阴:浓重的阴影。
19. 润万物:滋润万物生长。
20. 何惧泽不周: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21. 君:你。
22. 多念:有许多忧虑。
23. 自使:自己让自己。
24. 怀百忧:心怀百种忧虑。

去完善
赏析
《赠王粲诗》是一首情感复杂的诗篇,诗人曹植以精炼的笔墨勾勒出一段充满矛盾与无奈的内心旅程。整首诗用孤独而美丽的意象传达了一种悲哀的情绪,体现了作者在困顿中的挣扎与无奈。
诗歌的开篇,作者描述了自己独处时的苦闷情绪,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道出了他的心结。他渴望摆脱这种束缚,于是"揽衣起西游",迈出了探索自我命运的第一步。紧接着,他以树木、清池等自然景象为载体,表达出内心的平静与宁静,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的宁静。
诗歌的下半段,作者通过描述孤鸳鸯哀鸣寻求伴侣的情境,表达出自己无法找到倾诉对象的痛苦。他希望自己能如同执此鸟一样,寻找一个可以托付内心的人,然而现实却是他没有可以驾驭的小船。在这里,小船代表了作者的精神寄托,也反映出他对命运的无奈。
诗歌的最后,作者通过对重阴滋润万物的描绘,暗示自己在困境中依然充满希望。然而,这种希望却被悲伤的风声所困扰,仿佛太阳已经离他而去,留下一片空白。最后的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担忧:谁让他这般多愁善感,又如何化解内心的重重忧虑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王粲诗》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王粲的深情厚谊和深切期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90年至220年间,当时正值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时代背景复杂而混乱。
曹植在此阶段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跟随父亲曹操四处征战,见识了战乱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然而,尽管身处乱世,曹植仍然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的抱负、情操和信仰,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的转折阶段,东汉王朝逐渐衰败,群雄逐鹿的局面愈演愈烈。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寻求人生真谛,思考国家民族的出路。曹植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为时代的忧虑而忧虑,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