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时候,清澈的水边和远山的傍晚回荡着蝉鸣声,洛阳城里的树木颜色和飘渺的烟雾相互映衬。送你离开让我感到无尽的不舍与担忧,同时又不禁惋惜这样美好的时光只能在冷风中度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洛阳:古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2. 树色:树木的景色。
3. 鸣皋:鸣叫于皋地的禽鸟,这里指代鸣叫声。
4. 愁不尽:忧愁无尽。
5. 空度:白白度过。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描绘了一幅秋天清澈的水流和山间回荡的蝉鸣,以及洛阳城的树色和皋烟朦胧的景象。这种写景手法既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也为下文抒发离愁别绪埋下了伏笔。
颔联中的“愁不尽”是诗人对自己离愁的直接表达,“又惜空度凉风天”则表达了对朋友离去的惋惜之情。这里的“空度”意味着时光在不经意间流逝,而这样的时光本应该与朋友共同度过,却因离别而无法实现,因此诗人感到无比遗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真挚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以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视,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狄宗亨》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著,创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左右。在这一年里,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丞,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然而,这段时间也是他人生中颇为波折的时期,他曾因为一些原因而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这对于他的心态和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这首诗中,王昌龄以狄宗亨的离行为契机,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离别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诗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昌龄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