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樵后即往罗浮山
大科百丈兴翛然,东向朱明七洞天。
蹑级修衢通绝巘,凿空灵窦架飞烟。
凤毛五色天岩上,竹篆千秋石室前。
两入名山劳蜡屐,安期于世竟能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探究和翻译:大山连绵不绝,令人感到无比自由;在此向东行,则是仙境般的七个洞天。沿着台阶进入隐秘的山巅,穿过空中飘渺的烟雾。在五彩斑斓的凤凰羽毛和千年的石刻之间,我两次探访这些神秘的名胜,虽然劳累,但安详的我,仿佛已经拥有了仙人的力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樵:西樵山,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和顺德区的交界处,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2. 朱明:即朱明洞,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朱明村附近,是著名的道教胜地。
3. 大科百丈:指高度极高的山峰。
4. 翛然:自然超脱的样子。
5. 东向:面向东方。
6. 凤毛五色:凤凰的羽毛有五种颜色,这里比喻美丽的景色。
7. 竹篆千秋:用竹子刻写的千年前的文字,这里比喻古老的文化。
8. 安期于世:指在世界上寻找安宁和平静的生活。
9. 蜡屐:古人登山时穿的木底鞋,这里代指登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西樵山和罗浮山的所见所感。首联“大科百丈兴翛然,东向朱明七洞天”点明了诗人的游历路线,表达了对这两座山的赞美。颔联“蹑级修衢通绝巘,凿空灵窦架飞烟”描绘了诗人攀登险峻山路的情景,展现了山中幽静、神秘的气氛。颈联“凤毛五色天岩上,竹篆千秋石室前”通过对五彩凤凰羽毛和千年竹子篆文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山间奇幻的美景。尾联“两入名山劳蜡屐,安期于世竟能仙”则表达了诗人虽然经历了艰苦跋涉,但内心却充满喜悦的心情,同时透露出他对仙境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西樵后即往罗浮山》是明代诗人区仕衡创作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1398年)。在这段时间里,明太祖朱元璋刚刚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开始了明朝的统治。
区仕衡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墨客,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期望和祝愿。他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希望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此外,他还通过游历名山胜景,展示了当时文人墨客的风雅生活,以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