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柴门

标题包含
柴门
岂少安危事,柴门独倚楼。 溪才通舴艋,林已叫钩辀。 归鬓霜俱落,冥心水不流。 荆轲何用咏,剑术转堪羞。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事实上,这样的翻译工作可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和背景信息,并不是纯粹的“从古文到现代白话文”的字面转换。如果您提供一些具体的文本内容,我将为您提供更准确的答复。
去完善
释义
《柴门》区仕衡 1. 柴门:简陋的木门,代指家中。 2. 区仕衡: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诗人。 3. 岂少:不是缺少。 4. 安危事:指国家大事,如战争、政治等。 5. 独倚楼:独自站在楼上。 6. 溪才通舴艋:小溪刚刚能通过小船。 7. 林已叫钩辀:树林中已经传来了鸟叫声。 8. 归鬓霜俱落:头发上的白霜都落下来了,形容年老的模样。 9. 冥心水不流:心如止水,不受外界干扰。 10. 荆轲何用咏:荆轲是何须吟唱的英雄。 11. 剑术转堪羞:现在剑术技艺却让人感到羞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柴门”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己的期许。首联中的“岂少安危事,柴门独倚楼”揭示了诗人身处乱世,却仍有坚定的信念,独立不倚的精神风貌。颔联描绘了宁静的田园风光,象征诗人心中的净土,然而这也并非与世隔绝,“溪才通舴艋,林已叫钩辀”意味着世事依旧纷繁复杂,诗人无法置身事外。 颈联中的“归鬓霜俱落,冥心水不流”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年事已高,但仍心怀壮志,希望在乱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尾联则借荆轲之典抒发豪情,虽然过去的剑术已不再适用,但诗人并未因此而羞愧,反而更坚定了心中的理想与信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观与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柴门》是南宋诗人区仕衡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7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逐渐复苏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对田园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区仕衡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自然也对这种生活方式产生了向往之情。他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柴门、溪水、老牛等乡村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安详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此外,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诗人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南宋初期,虽然社会相对安定,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依然十分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区仕衡选择远离政治斗争,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田园生活中,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然而,也正是这种逃避现实的方式,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淳朴、自然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