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稠长老
双树林间结草庵,拈花一笑拜瞿昙。
玄风橡栗餐亭午,堂下门徒且放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成双的树木之间搭建草屋,微笑着用一朵花来向瞿昙表示敬意。中午时分,以橡栗为食享受清风,门下的弟子暂时放下修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赠稠长老:指这首诗是写给名为稠的长老的。
2. 区仕衡:作者姓名,明朝人。
3. 双树林:佛教中的地名,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离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不远处的一棵繁茂的榕树下圆寂,信徒为了悼念他,种植了两棵菩提树,中间建立了一座寺庙,即“双树林”。
4. 结草庵:此处指在双树林旁搭建简陋的房屋。
5. 拈花一笑:典故出自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一次说法。一天,弘忍大师在给弟子们说法时,突然拿起一朵花微笑不语,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最后两句为“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寓意众生皆有佛性。另一弟子慧能则作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句,后来弘忍将法衣传给慧能,使其成为六祖。这个典故比喻领悟佛法的真谛。
6. 拜瞿昙:瞿昙是指释迦牟尼,此处意为向释迦牟尼学习。
7. 玄风橡栗餐:形容吃简朴的食物修炼心性。
8. 亭午:中午的意思。
9. 放参:指让弟子自由地去参禅悟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禅师区仕衡与稠长老的深厚情谊。首句“双树林间结草庵”描述了禅师们的修行环境,他们在此地结草为庵,与世隔绝,以苦行的方式修炼心性。第二句“拈花一笑拜瞿昙”则表现了禅师们对佛祖的虔诚敬意,他们通过拈花、微笑等方式表达对佛教教义的领悟。
第三句“玄风橡栗餐亭午”暗示了禅师们的生活清苦,他们主要以橡栗为食,在正午时分进食,展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堂下门徒且放参”则是提醒弟子们在修行时要保持谦卑的心态,不要轻易地去评判别人,要以开放的心胸去接纳他人的观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稠长老》是南宋诗人区仕衡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难以考证。然而,我们可以在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下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
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禅宗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兴起,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区仕衡本人是南宋的一位士大夫,他在官场上不得志,对现实世界感到失望,于是转向禅宗寻求解脱。在这个过程中,他与稠长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稠长老是南宋末年的禅宗高僧,他的禅学修养深厚,得到了众多信徒的敬仰。区仕衡在与稠长老的交往中,深受其影响,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因此,他写下了这首《赠稠长老》,以表达对稠长老的敬意和对禅宗理念的认同。
在这首诗中,区仕衡描述了稠长老的高尚品质,赞美了他的禅学造诣。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和对禅宗的追求。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区仕衡的个人经历和人生态度,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痛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