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事
南渡衣冠废蒯缑,中原尽载向湖游。
胡尘不谓飞滇海,鬼火何因暗鄂州。
竟使兵家劳策画,到今国是计恩仇。
草茅死未忘哀愤,岂但燕云恨白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背井离乡的衣冠楚楚者们,如今已迁徙至南方,绶带空悬、琴剑封尘。那片中原大地曾承载了他们的理想与梦想,却也已离他们远去。谁能想到,曾经辉煌的帝国,竟如一片飘落在茫茫沧海中的落叶,遭受着外族的侵略,逐渐走向衰落。那些残存的火焰,如同冥界鬼火般微弱而昏暗,难以照亮曾经璀璨的鄂州。时光荏苒,世事如梦。纵横沙场的将士们费尽心血,为国效力,但战争并未平息,反倒愈演愈烈,到如今依旧无法摆脱仇恨和恩怨的纠葛。遥想当年草茅之中的战士们从未忘记国仇家恨,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誓死抵抗。然而,当一切无法挽回时,他们心中的悲愤又有谁知?这又何止是对燕云之地和白沟河岸失陷的哀痛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南渡:指南宋高宗渡江,建立南宋政权。
2. 衣冠:指士人,知识分子。
3. 废蒯缑:蒯缑是古人系剑的绳子,这里代指剑,意指无人佩戴宝剑,意味着文武之士无用武之地。
4. 中原:这里指黄河流域,中国中部地区。
5. 载:乘坐船车等交通工具。
6. 向湖游:指到湖北一带游玩。
7. 胡尘:指北方少数民族侵扰时扬起的沙尘,这里指金人入侵。
8. 滇海:古代对云南地区的称呼。
9. 鬼火:比喻战乱的烽火。
10. 暗鄂州:让鄂州的天空变得暗淡。
11. 兵家:军事家,这里指指挥战争的人。
12. 策画:出谋划策,筹划。
13. 国是:国家的重大政事。
14. 计恩仇:计较恩怨情仇。
15. 草茅:农村,这里指民间百姓。
16. 死未忘哀愤:死也不能忘记悲伤愤怒的心情。
17. 燕云:古地名,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18. 白沟:古河名,位于今天河北保定市雄县境内,这里代指边疆地区。
去完善
赏析
《书事》这首诗歌描绘了中原沦陷、战乱频仍的历史背景,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首联以“南渡衣冠”和“中原尽载”揭示出山河破碎的惨状,寓意着昔日繁华已逝,民众流离失所;颔联通过“胡尘不谓飞滇海”与“鬼火何因暗鄂州”构成强烈的对比,展现战争的残酷无情;颈联中“兵家”与“国是”相呼应,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政治因素;尾联则表达了诗人虽身处草茅,却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将个人忧愤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体现了崇高的家国情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充沛,展现了诗人深切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事》是宋代诗人区仕衡所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末年,此时中国正处于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但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
在人生际遇方面,区仕衡虽然身为士大夫阶层的一员,却对民间疾苦有深切同情。他曾担任地方官职,了解民间疾苦,也曾在京城任职,目睹了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这使得他在诗歌中对人民的苦难和官僚的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在社会背景方面,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上看起来国泰民安,但实际上内部已经矛盾重重,农民起义频发,政治腐败严重,军事力量衰弱,外患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区仕衡深感忧虑,希望朝廷能够有所作为,解决民生问题,重振国家威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