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潘令
河阳桃李树,惆怅不逢春。
官为吟诗折,家因好客贫。
故山归去远,遗像挂来真。
谁向江头哭,共乡三数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河阳镇的桃花李树,可惜没能在春天相遇。
当官时因为喜爱诗歌而折断树枝,家中也因为热情待客而变得贫穷。
故乡的山山水水已离得很远,唯有留下的画像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你的存在。
有谁曾向你哭诉过什么呢?只是那些与你共享过美好时光的几个人而已。
去完善
释义
1. 河阳:地名,位于河南省。这里代指诗人所在地或故地。
2. 桃李:桃树和李树,这里借指春天景色。
3. 惆怅:感到迷茫、伤感的心情。
4. 不逢春:没有赶上春天的时光,比喻失去的机会。
5. 官为吟诗折:指因为写诗而使官职受到牵连,导致降级或被贬。
6. 好客贫:喜欢招待客人而导致生活贫困。
7. 故山:故乡的山,这里指诗人思念的故乡。
8. 遗像:画像,这里指潘令的画像。
9. 挂来真:指挂起画像显得非常真实。
10. 江头:江边,这里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11. 三数人:几个,少数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哭潘令》,作者是王琮。这是一首悼念诗,诗中的潘令指的是宋朝诗人潘大临,他在世时善于写诗,但因为家中贫寒且热衷于招待客人而使家境更加困难。
首联“河阳桃李树,惆怅不逢春”以桃李树比喻潘大临的才华和品质,表达作者遗憾潘大临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得到赏识和重用。颔联“官为吟诗折,家因好客贫”则具体描述了潘大临生前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他执着于诗歌创作和热情待人的赞美。
颈联“故山归去远,遗像挂来真”则是说潘大临去世的消息已经传回家乡,大家纷纷挂起他的遗像以示悼念,这句诗表达出潘大临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形象和精神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尾联“谁向江头哭,共乡三数人”则是诗人自己发出的感慨,意思是能有几个人一起为他悲痛哭泣呢?这一句表达出了作者的哀思之情和对潘大临命运的同情。
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深刻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感人至深的悼念画卷,充分展示了作者对潘大临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哭潘令》是南宋诗人王琮的一首悼亡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此时正是南宋王朝政治腐败、国势日衰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感慨万千的时代。
在《哭潘令》创作的时间段内,王琮正值壮年,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参与了当时的文学活动。然而,在这样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王琮也亲身经历了战乱、离散的痛苦。他的许多诗篇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个人心境。
此外,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还包括南宋与金国的对抗,以及国内农民起义的频发。这些社会现象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在王琮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战乱的哀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