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令·不寐倦长更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法入睡,疲倦于漫长的夜晚,披上衣裳,走到户外去。月光寒凉,秋天的竹子更显寒冷,风声紧贴着夜色中的窗户传来。
去完善
释义
1. 不寐:无法入睡。
2. 倦:疲倦,困乏。
3. 长更:指漫长的夜晚。
4. 披衣:穿上衣服。
5. 出户行:走出户外散步。
6. 月寒:月光寒冷。
7. 秋竹:秋天的竹子。
8. 风切:风声尖锐。
9. 夜窗:夜间的窗户。
去完善
赏析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是一首描绘诗人深夜失眠之情的词。开篇“不寐倦长更”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在漫长的夜晚中难以入睡的疲惫之情。紧接着,“披衣出户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法安睡而披衣走出门外的情景,表现出其孤独无奈的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则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情绪。月色寒冷,秋竹冰冷,风声凄厉,这些景象都勾起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在此,诗人以冷静的笔触捕捉到了自然界中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对声音和景色的细腻刻画,使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诗情画意。
总的来说,《三台令·不寐倦长更》以其简约的笔墨、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孤寂与忧思,揭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李煜作为词人的独特风格和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词人李煜创作的词牌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唐后期,即公元960年至975年之间。这一时期,南唐正处于北宋的威胁之下,国家局势日益紧张。
在这一时期,李煜作为南唐的第六位皇帝,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虽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在面对强大的北宋时,显得力不从心。此外,他还受到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纷争困扰。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煜将情感寄托于诗词创作,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无奈、忧虑和痛苦。
在创作《三台令·不寐倦长更》时,李煜可能正面临战争威胁和家国之忧。他在词中描绘了夜不能寐、长夜无边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疲惫和对战争的恐惧。同时,他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如“月落霜满地”,传达出秋天的肃杀气氛,反映了当时战乱的形势和国家命运的凋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