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人不遇
负琴兼杖藜,特地过岩西。已见竹轩闭,又闻山鸟啼。
长松寒倚谷,细草暗连溪。久立无人事,烟霞归路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背起古琴,拿着手杖,特意来到岩石西侧。
已经看到竹轩关闭,又听到山间鸟儿啼鸣。
松树在寒冷的峡谷中挺立,嫩草在溪边悄然生长。
长时间站立在这里,没有世俗纷扰,四周弥漫着烟雾和霞光,回家的路渐渐迷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孟贯:唐代诗人。2. 岩西:指山的西侧。3. 竹轩:竹制的轿子。4. 倚谷:依靠山谷的地方。5. 细草:小草。6. 暗连溪:暗暗地连接着溪流。7. 烟霞:烟雾和彩霞,这里指山中的景色。8. 归路迷:找不到回家的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山中寻访朋友的情景。诗的前两句描述了诗人带着琴和拐杖,特意来到了山中的岩西之地。紧接着的三四句以“竹轩闭”与“山鸟啼”的对比,暗示朋友不在家。再接下来的两联,分别通过“长松寒倚谷”和“细草暗连溪”展现了山中环境的高远幽静。最后两句则传达出诗人长久站立却没有找到朋友的失望情绪,以及在烟雾和霞光中找不到归路的迷茫心情。整首诗既体现了山林景色的美感,也透露出了诗人寻友未果的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访人不遇》是唐代诗人孟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8世纪末到9世纪初的唐朝时期,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诗歌创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孟贯作为一位文人雅士,他的生活轨迹和人生际遇也深深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据史书记载,孟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交往甚密,时常一起游山玩水,饮酒赋诗。然而,他的一生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唐朝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孟贯的诗歌作品受到了社会风气和时代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而在这首《山中访人不遇》中,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描绘了一幅山中访友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