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处士
僧话磻溪叟,平生重赤松。夜堂悲蟋蟀,秋水老芙蓉。
吟坐倦垂钓,闲行多倚筇。闻名来已久,未得一相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和尚与磻溪老人交谈,向来尊重这位隐居山林的道士。夜间屋里的蟋蟀声音令人悲伤,秋水的芙蓉显得苍老。诗人在禅房里疲倦地吟唱,闲暇时便拄着竹杖散步。诗人久闻此道士的大名,但一直未能与他相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寄:指寄托,借诗表达情感。
2. 李处士: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
3. 僧话磻溪叟:指和尚讲述的磻溪老人故事。
4. 重:重视,尊敬。
5. 赤松:一种传说中的仙草,象征长寿。这里指李白。
6. 夜堂悲蟋蟀:夜晚的客厅中听到蟋蟀的叫声感到悲伤。
7. 秋水:秋天的河水,形容清澈。这里指李白的心境。
8. 老芙蓉:衰老的芙蓉花,这里也比喻李白年老的形象。
9. 吟坐:一边吟诗一边坐着。
10. 垂钓:指钓鱼,隐喻逍遥自在的生活。
11. 倚筇:依靠着竹杖行走,表示悠闲自得。
12. 闻名:指听闻李白的大名。
13. 一:一次。
14. 未得一相逢:还未曾有机会与李白相见。
去完善
赏析
《寄李处士》描绘了与好友李处士的相知之情,以及彼此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联中的“僧话磻溪叟”指的是诗人自己与友人谈论人生的场景,而“平生重赤松”则表达了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夜堂悲蟋蟀,秋水老芙蓉”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聆听秋声,感叹岁月催人老的感慨。颈联“吟坐倦垂钓,闲行多倚筇”则描绘了他们闲适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尾联“闻名来已久,未得一相逢”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未能相见的不舍。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和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李处士》是晚唐诗人孟贯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也就是唐朝末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孟贯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在京城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世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朝末年,宦官当权,朝政混乱,百姓疾苦。而文人墨客们则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忧虑,如白居易的《新乐府》等作品就表达了这种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孟贯选择了寄情山水,远离尘嚣,通过诗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