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隐者

标题包含
赠隐者
世路争名利,深山独结茅。安情自得所,非道岂相交。 百尺松当户,千年鹤在巢。知君于此景,未欲等闲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社会中,人们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碌,然而在这深山之中,却有人选择独自建立住所。他们找到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这种生活与世俗的道路并没有交集。门前有百尺高的松树,巢中有千年的仙鹤。了解这样美好的景色,人们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样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赠隐者》孟贯 注释: 1. 世路: 世俗之路, 指社会生活。 2. 安情: 安于清心寡欲的生活。 3. 自得所: 自得其乐的地方。 4. 非道: 不合道义。 5. 交: 交往。 6. 百尺松当户: 形容环境幽静。 7. 千年鹤在巢: 这里用了神话中“千岁鹤”的传说,喻指隐者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8. 知君: 知道你的想法。 9. 于此景: 在这样的景色之中。 10. 等闲: 轻易地。
去完善
赏析
《赠隐者》是唐代诗人孟贯创作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古诗。这首诗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刻画了一位隐者的形象,通过对隐者所处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品德。 首联“世路争名利,深山独结茅”揭示了世人都在争夺名利的世界与隐者远离喧嚣、独处深山的对比。这样的鲜明对照彰显了隐者的超然脱俗和淡泊名利的品质。 颔联“安情自得所,非道岂相交”中,隐者的心情得到了安宁,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和平共处,反映了隐者内心的平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百尺松当户,千年鹤在巢”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隐者所处的幽静环境。青松挺拔,白鹤飞翔,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充满生机的画面。这种美好的自然景观也体现了隐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并寄托着他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尾联“知君于此景,未欲等闲抛”则表达了对隐者的崇敬之情,认为在这样的美景中,他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和生活方式。这也表明了诗人对隐者的赞美和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隐者》是唐代诗人孟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的形象,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8世纪左右,正值唐代盛世。 在这段时间里,孟贯作为一个文人雅士,对人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向往隐逸生活,认为这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在他的笔下,隐逸者们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犹如世外桃源。这种生活态度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在唐代,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许多文人都以入世为己任,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个人价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许多人开始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在这样的背景下,隐逸文化逐渐兴起,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 综上所述,《赠隐者》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盛期的社会风气和隐逸文化的盛行。孟贯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和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