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驹父袖诗见过次韵赠之
平生志业在经纶,老去未充观国宾。□道心□□地镜,固应文□挂夫绅。大儿从昔轻馀子,丞相何时荐此君。莫为穷通移晚节,岁寒方始见天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一生致力于国家的治理与规划,但老了也没能成为国家的重要人物。我的道德修养犹如明亮的镜子,本应该用我的文章去影响那些官员。我的大儿子过去曾看不起别人,不知道丞相什么时候会推荐他。不要因为贫富而改变你的品质,只有在困难的岁月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品质。
去完善
释义
1. "经纶":指儒家经典和治国之道,这里指作者的毕生事业。
2. "观国宾":指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使臣互相拜访、观察国情。作者以此自嘲未能参与政事。
3. "道心":指追求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心性。
4. "地镜":指地球仪。比喻胸怀宽阔,视野广阔。
5. "固应文□挂夫绅":"固应"表示应该如此,"文□"是指学问渊博的文人,"挂夫绅"是古人挂在衣领上表示身份地位的装饰物。这句话是说有学识的人自然会被器重。
6. "大儿从昔轻馀子":引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管仲的话"大儿吾兄,小儿吾弟也。" 喻指作者自己虽然才能出众但被忽视,而平庸者反而受到重视。
7. "丞相何时荐此君":期望有位贤明的丞相能推荐自己为国家效力。
8. "穷通":贫穷与显达,指人生的际遇。
9. "天真":纯真的本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王驹父袖诗见过次韵赠之》,作者是宋代诗人程洵。首句“平生志业在经纶”表明了诗人志向远大,关注国家大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然而,诗人年事已高,仍未如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流露出一种壮志难酬的感慨。接下来,诗人以“□道心□□地镜”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信仰,同时也表现出他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充满信心。
颔联“大儿从昔轻馀子,丞相何时荐此君”表达了诗人在诗歌领域的成就受到了世人的认可,但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使得诗人感到有些失落。然而,诗人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认为自己的才华终有被赏识的一天。在尾联中,诗人提醒自己和友人不要因为命运的起伏而改变自己的品格和操守,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真正展现出人的本色。这首诗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王驹父袖诗见过次韵赠之》是南宋著名文人程洵在公元1205年创作的。这一年,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频发,国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作者程洵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未能获得官职,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坚持创作诗歌,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在这个时期,程洵结识了朋友王驹父。他们两人志同道合,都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王驹父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程洵,两人共同探讨诗歌的奥妙,彼此交流创作心得。在这个过程中,程洵深受启发,有感而发地创作了这首《王驹父袖诗见过次韵赠之》。
在这首诗中,程洵表达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他通过赞美王驹父的诗才,表达了对朋友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尽管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他们仍然坚信诗歌的力量,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的现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