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韵题诸葛武侯祠二首 其一
群雄逐鹿走迷方,四百炎精不复光。
天启奇才思蛰奋,人嗔黠虏久鸱张。
悠悠陈迹青编在,寂寂丛祠碧草长。
成败由来难逆覩,祇应大义不容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英雄角逐迷失方向,四百名战士精神不再辉煌。
上天启示奇才思考振作奋发,人们怨恨狡猾的敌人嚣张太久。
久远的历史遗迹记载在典籍中,寂静的庙宇周围绿草繁茂。
成功与失败历来难以预测,只应该铭记大义不能忘记。
去完善
释义
1. "群雄逐鹿":这里指的是历史上诸侯争霸的局面。"迷方"指迷失方向,表示混乱的时代。
2. "四百炎精":这里借指蜀汉国运。"炎精"本指太阳的光辉,此处用来形容国家兴旺的景象。"不复光"指蜀汉灭亡,光辉不再。
3. "天启奇才":赞美诸葛亮是上天赐予的奇才。"思蛰奋"意为如同冬眠之虫,待时而动。
4. "人嗔黠虏":此处"黠虏"指狡猾的外敌,即当时蜀汉的敌人。"嗔"是责怪的意思。"久鸱张"表示外敌嚣张已久。
5. "悠悠陈迹":长久的历史遗迹。
6. "青编":古时的史书,此处指记载诸葛亮事迹的书籍。
7. "寂寂丛祠":寂静的小庙,指诸葛亮祠。
8. "碧草长":形容春季草绿景象。
9. "成败由来难逆覩":意思是说预测事情的成败向来不容易。
10. "祇应大义不容忘":只因为大义的信念不容忘记。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叙述历史事件,表达了对诸葛亮这位古代名人的敬仰之情。开篇“群雄逐鹿走迷方”形象地描绘了三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局面。紧接着的“四百炎精不复光”暗指蜀汉国运衰落,光明不再。
诗的第三句至第六句描述了诸葛亮的非凡才华和卓越领导能力。尽管当时环境险恶,但他依然励精图治,大展宏图。诗人采用拟人手法,以“天启奇才”暗示诸葛亮的出现乃是顺应天命。同时,诗人又以“人嗔黠虏久鸱张”来表达人们对敌寇嚣张跋扈的愤懑。
第七句和第八句通过对诸葛亮祠堂的景象描述,暗示诸葛亮的事迹虽已成为历史,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悠悠陈迹青编在,寂寂丛祠碧草长”生动地展示了祠庙的寂静与荒凉,以及诸葛亮事迹的长存于世间。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进程的看法:成功或失败往往难以预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坚守道义原则,不忘初心。这就是诗人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祇应大义不容忘”。整首诗气势磅礴,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用韵题诸葛武侯祠二首 其一》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的程洵。诗人在瞻仰和缅怀诸葛亮时,借用武侯祠这个主题,写下了对诸葛亮忠贞品质的颂扬和对历史长河中贤者英勇的赞叹。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南宋时期,当时程洵身处一个政局不稳、战乱频发的时代。他曾在京任职,但壮志未酬,后来退居乡里,开始潜心研究学问,对历史名人诸葛亮尤为推崇。
在南宋时期,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日益加深。而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忠诚、智慧的形象著称,他治理国家、严明法制、积极备战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急需的品质。因此,程洵通过写诗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