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用韵

标题包含
再用韵
圣主如天与物春,四方委质愿为臣。 设科取士制虽旧,侧席求贤意自新。 扬子词高非篆刻,井春学富独纷纶。 行行好上江都策,莫厌京华没马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洵,字子骏,号南溪居士,南宋时期徽州休宁(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他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卒于宋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享年五十二岁。 程洵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文人,他的生平事迹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君主如同天上春日普照万物,四方的臣民都愿意归顺为他效力。科举制度虽然古老,但君王广纳贤才的心意却常新不息。杨子的文采卓绝绝非刻板刻印,井春的学问丰富无人能及。请你尽情提出江都对策,不要厌烦京城车水马龙的尘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圣主如天:比喻英明的君主如同天空一般辽阔无垠,关心天下百姓。 2. 与物春:给予万物春天的气息,意指君主关爱百姓,使国家繁荣昌盛。 3. 四方:指全国各地。 4. 委质:将身体献给君主,表示忠诚。 5. 设科取士: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6. 侧席求贤:侧身倾听贤人的意见,表示君主广纳贤才。 7. 扬子词高:称赞扬雄文采出众。扬子,即扬雄,西汉辞赋家。 8. 非篆刻:并非刻意雕琢,形容扬雄文采自然流畅。 9. 井春学富:赞扬荀悦学识丰富。井春,即荀悦,东汉史学家。 10. 纷纶:繁多。 11. 行行:前行。 12. 江都策:指主张采取江都策的谏议。江都策是隋炀帝时期的一种经济政策。 13. 莫厌京华:不要厌恶京城繁华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起句“圣主如天与物春”,以天拟人,表现皇上的慈爱如天普施万物于春天一般,以此象征皇帝的仁爱和广大。接着的“四方委质愿为臣”是对这种仁爱态度的回应,人民四面八方来归顺皇帝,都愿意做他的臣民。 颔联开始转为谈论科举制度,"设科取士制虽旧"点出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历史悠久,"侧席求贤意自新"则表达朝廷渴望挖掘更多人才的态度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颈联“扬子词高非篆刻,井春学富独纷纶。”则是赞美扬子和井春这两位人物。前一句将扬子(杨雄)的词比喻成天空的高远,非篆刻所能比拟,强调其文学价值之高。后一句赞颂井春的学识丰富广博,无人能及。 尾联诗人从赞扬扬子和井春回归到自身的期许:"行行好上江都策,莫厌京华没马尘。"希望有才能的人能好好运用他们的才华,为国家出谋划策,而不应该厌恶京城生活里的烦恼和纷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用韵》是南宋诗人程洵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此时程洵已是年逾古稀的老者。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在南宋时期,程洵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务。然而,由于时局动荡和政治斗争,他在晚年被迫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融入到了诗歌创作中。 在南宋宁宗庆元年间,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逃避现实,回归田园生活。程洵也不例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往昔岁月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历史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