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伯羽 其二
偃蹇我如蛙伏井,飘零君似鹊寻枝。
回头十二年前事,一笑那能似彼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示伯羽 其二":此诗为宋代诗人程洵写给他的朋友伯羽的诗。这里选择的是第二首诗。
"偃蹇我如蛙伏井":"偃蹇"指被压抑的境况,"如蛙伏井"比喻自己的处境像青蛙被困在井中。
"飘零君似鹊寻枝":"飘零"形容生活漂泊不定,"似鹊寻枝"借喜鹊寻找树枝筑巢来比喻朋友伯羽四处奔波。
"回头十二年前事":回望十二年以前的事。
"一笑那能似彼时":以微笑面对过去的时光,却无法回到那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漂泊生涯中相遇时的感慨。首句“偃蹇我如蛙伏井”,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困苦环境中求生的境况,犹如青蛙在深井中挣扎求生。而次句“飘零君似鹊寻枝”则表现出友人如同失巢的喜鹊般四处寻求庇护的生活状态。
“回头十二年前事”一句,让诗人与友人共同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然而接下来的“一笑那能似彼时”则是流露出二人对于过去岁月无法重现的无奈与感伤。整首诗通过对两种动物状态的描绘,以及对于往事的回忆,传达了在漂泊生活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伯羽 其二》是南宋诗人程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也面临北方金朝的威胁。
在这一年里,诗人程洵人生经历了很多波折。他曾因科举失利而愤然放弃功名,游历四方,交结贤能之士,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朋友伯羽,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程洵与伯羽共同游览山水,诗人以此为契机,向伯羽传递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
此外,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也与诗歌的创作息息相关。南宋初期,面对金兵南侵的压力,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主张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然而,现实中的南宋朝廷却倾向于妥协求和,这令许多文人志士感到痛心疾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程洵通过《示伯羽 其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