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塞上还答友人

标题包含
塞上还答友人
无端游绝塞,归鬓已苍然。戎羯围中过,风沙马上眠。 草衰频过烧,耳冷不闻蝉。从此甘贫坐,休言更到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意外来到遥远的边境,归来时头发已经花白。 在敌军包围中走过,在马背上度过沙尘飞扬的日子。 草地衰败经常被焚烧,寒意袭来听不见蝉鸣。 从今往后甘愿贫穷度日,不再谈论去往边疆的事。
去完善
释义
1. 塞上:指边界地区,这里指当时的边疆前线。 2. 还答:回到原处回答,这里指在边疆前线对友人的回应。 3. 无端:无缘无故地。 4. 绝塞:极远的边境地区。 5. 归鬓:回乡的白发。 6. 苍然:灰白色,形容头发变白。 7. 戎羯: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的是唐朝时期的少数民族部落。 8. 围:包围、围攻。 9. 风沙:大风挟带沙尘,这里指边疆艰苦的自然环境。 10. 烧:焚烧,这里指战火燃烧之地。 11. 频过:频繁经过。 12. 耳冷:耳朵因寒冷而感觉麻木。 13. 不闻蝉:听不见蝉鸣,这里暗示环境的恶劣。 14. 甘贫坐:安于贫穷的生活状态。 15. 休言:不要再说。 16. 更到边:再次来到边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塞上还答友人》是唐朝诗人林宽的代表作之一。诗题中的“塞上”指的是边疆地区,而“还答友人”则意味着诗人是写给一位关心他的友人的回信。诗人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在塞外的艰苦生活和感受,展现了诗人坚韧的品质和沉痛的哀愁。 首联“无端游绝塞,归鬓已苍然”,诗人用“无端”一词表达了被贬谪戍边的无奈心情。而“归鬓已苍然”则描绘出诗人离家别亲、独自在塞外度过了漫长岁月的沧桑景象。 颔联“戎羯围中过,风沙马上眠”,展示了诗人身处险境的情景。他不仅在敌人的包围下求生,还要在恶劣的风沙环境中忍受马背上的颠簸,从而表现出诗人勇敢、坚定的精神风貌。 颈联“草衰频过烧,耳冷不闻蝉”,进一步刻画了边塞环境的严酷。诗人在荒野中挣扎前行,枯萎的草木常常遭遇焚烧;耳边听不到夏日的蝉鸣,只有寒冷的空气诉说着秋天的临近。这些描绘使人们更加同情诗人艰辛的生活处境。 尾联“从此甘贫坐,休言更到边”,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态度和意愿。经过这番磨难,诗人决定静下心来面对贫困生活,同时婉言谢绝了友人让他重回中原的愿望。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壮丽的景色以及磅礴的气势,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还答友人》是晚唐诗人林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在公元9世纪下半叶。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边境战争频繁,诗歌成为了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 林宽生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际遇也深受时局影响。据史书记载,林宽原本出身于书香门第,但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离家外出谋求生计。他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考取功名,此后便以诗文为伴,过着清贫的士人生活。 在公元9世纪下半叶,唐朝国力逐渐衰弱,边疆战事不断。此时,中原地区内部的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等问题也十分严重,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将目光投向了边疆,关注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命运。 林宽在这首《塞上还答友人》中,表达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同时,通过表达对友情的怀念和感慨,反映出当时知识分子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林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其成为晚唐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