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惠补阙

标题包含
送惠补阙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 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东门有归路,徒自弃华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帝下令在山林田野间寻找贤能之人,那些隐居的高人们纷纷来到竹林。他们因敢于直言而触怒皇上,因此产生了辞官的念头。他们宁愿以清廉的俸禄供养僧侣,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在朝廷中埋没。他们在大海边寄寓自己的足迹,把东门作为回归的道路,却只是在繁华的世界中浪费了自己的才华。
去完善
释义
1. "诏下搜岩野":“诏”,是皇帝发布的命令;“搜岩野”,是指到民间去寻找贤才的意思。 2. "高人入竹林":“高人”,指的是有才德的人;“竹林”,这里是借用竹林七贤的典故,指代隐逸之所。 3. "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长因”,长时间以来因为;“抗疏”,上疏直言,这里指的是提意见;“去官心”,辞官归田的想法。 4. "清俸供僧尽":“清俸”,清廉的收入;“供僧尽”,供养僧人,表示生活清苦。 5. "沧洲寄迹深":“沧洲”,水边的陆地,此处比喻隐逸之地;“寄迹深”,表示自己在此地的隐居民宅隐藏得很深。 6. "东门有归路":“东门”,古代常用以借指家乡或归宿地;“有归路”,意味着自己有回归故里的道路。 7. "徒自弃华簪":“徒自”,只是自己;“弃华簪”,丢弃华丽的东西,表示自己放弃了荣华富贵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惠补阙》是唐朝诗人林宽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贞元年间(785年-805年)。这一时期,唐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步复苏,文学艺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诗歌创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 诗人林宽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有些曲折。他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在逆境中,他依然坚持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在贞元年间,唐朝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官场,权力斗争激烈,党争严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远离政治漩涡,寄情山水,抒发内心的感慨。林宽也不例外,他在《送惠补阙》这首诗中,通过对友人的送别,表达了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