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
晚泊野桥下,暮色起古愁。
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铿铿语言好,举动亦风流。
自鸣紫囊琴,泻酒相献酬。
余少在仕宦,接纳多交游。
失足落坑穽,所向逢弋矛。
不图田野间,佳士来倾投。
山林益有味,足可销吾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停泊在乡村的一座桥下,夜色渐浓,弥漫着古老而悠远的情感。
有一位陌生的学者走过来,向我介绍自己并询问我的姓名。他的言谈举止充满了儒雅的风度。他开始弹奏紫色的古琴,与我分享他美酒的甘醇。
我年轻时曾担任过官职,结交了许多朋友。但官场险恶,让我陷入了困境。没想到在这乡野田间,竟能遇到如此高雅之士,他们的到来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去完善
释义
1. 舟至崔桥:此诗标题中的“舟至崔桥”是指诗人乘船到达崔桥这个地点。
2. 士人:此处指文人或知识分子。
3. 张生:诗中提及的一个人物,抱琴携酒造访诗人。
4. 晚泊野桥:指诗人在傍晚时分停泊于野外的桥梁下。
5. 古愁:这里指诗人因所处环境而引发的古老、深沉的情感。
6. 不相识:与上文中的“有士”对应,表示诗人与这位张生不认识。
7. 通名:留名的意思,此处指张生向诗人通报姓名。
8. 叩:本意为敲门,此处指拜访。
9. 余舟:指诗人所在的船只。
10. 铿铿:形容声音洪亮悦耳。
11. 语言好:指张生的言谈举止温文尔雅。
12. 举动:行为举止。
13. 风流:风度翩翩。
14. 紫囊琴:紫囊是一种装琴的盒子,这里用来形容张生所携之琴的高贵典雅。
15. 泻酒:倾倒酒水的动作。
16. 相献酬:相互敬酒的意思。
17. 余少在仕宦:诗人说自己年轻时曾追求功名。
18. 接纳:结交的意思。
19. 多交游:交往的朋友很多。
20. 失足:喻指诗人遭受挫折。
21. 坑穽:陷阱,这里比喻官场上的险恶。
22. 所向:所到之处。
23. 逢弋矛:遭遇敌人的攻击,这里指诗人在官场上受到攻击。
24. 图:料想、意料。
25. 佳士:有才德的人。
26. 倾投:倾心相交的意思。
27. 山林益有味:指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
28. 足可销吾忧:指山林生活足以消除诗人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文人雅士相会的诗篇,作者苏舜钦以叙事的手法,将舟至崔桥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诗歌先从泊舟于“野桥”下的场景写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愁绪的氛围。接着引出一位“士人”,虽与诗人“不相识”,却主动“通名”拜访。这位张生“言语铿锵”,举止风流,怀抱古琴,与诗人互相敬酒畅聊。
诗人提到自己年少时曾投身官场,结交了许多朋友。然而世事难料,最终跌入困境,遭遇许多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在田野间遇见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佳士,无疑是意外的惊喜。这种意外相逢使得诗人重新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进而消解心中的忧虑。
整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和谐,既表现了诗人与张生之间真挚的友情,也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同时,诗歌还传达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理想,令人向往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其中就有才华横溢的苏舜钦。他历任开封府推官、集贤校理等职,但因为主张改革时弊而受到保守派的排挤和陷害,最后被罢官回乡。
这首《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正是他在遭贬返乡之后所作。当时正值春日,草木复苏,水波荡漾。诗人泛舟湖上,悠闲自得,仿佛忘却了仕途的不顺与世俗的烦恼。在这美好的时刻,偶遇故人张生,怀抱古琴,手携美酒,前来拜访。这使诗人深感欣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知己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篇,以此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