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彭蠡湖春望

标题包含
彭蠡湖春望
湖亭东极望,远棹不须回。 遍草新湖落,连天众鴈来。 芦洲残照尽,云障积烟开。 更想鸱夷子,扁舟安在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项斯(生卒年不详),字子迁,唐朝诗人。他是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县)人,与同乡张籍、姚合等友善。 项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及第,曾任长安尉。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湖亭东面举目望去,远处的小船不用折返回来。 湖边的草地都被崭新的落雪覆盖,大雁从天际成群结队地飞来。 芦草丛生的水洲上夕阳将尽,天空中的云朵和雾气逐渐消散。 我不禁想念起那个驾舟离去的人,他的扁舟如今又在何处呢?
去完善
释义
1. 彭蠡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古时候称为彭蠡泽或彭泽。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2. 项斯:唐朝诗人,是唐代的一位进士,曾任洛阳尉。擅长五言诗,代表作品有《江边柳》、《彭蠡湖春望》等。 3. 湖亭:湖边的小亭子,供游人休息赏景的地方。 4. 东极:最东边。 5. 远棹:指远行的船只。 6. 不须回:不需要回头。这里表达的是彭蠡湖的广阔无垠,让人一望无际。 7. 遍草新湖落:形容湖面宽广,如同绿色的草地铺满了整个湖面。 8. 连天众鴈来:大雁从天空飞来,与湖面相接,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9. 芦洲:长满芦苇的河洲。 10. 残照:夕阳的余晖。 11. 云障:云雾阻挡视线。 12. 积烟:积聚的烟雾。 13. 鸱夷子:指的是范蠡。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隐姓埋名,乘船离去,泛游五湖。后人以鸱夷子比喻隐逸者。
去完善
赏析
《彭蠡湖春望》描绘了诗人在彭蠡湖畔所见的春天景色。首联“湖亭东极望,远棹不须回”,描述了诗人立于湖亭向东望去,远方的船儿似乎不需要再折返回头。这一景象表现出湖面辽阔的壮丽景色。颔联“遍草新湖落,连天众鴈来”,揭示了湖面的新绿与成群的大雁飞过天际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颈联“芦洲残照尽,云障积烟开”,刻画了夕阳余晖映照下的芦苇洲以及被云雾遮挡的山脉逐渐散去的画面,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与变化无穷。尾联“更想鸱夷子,扁舟安在哉”,通过联想古代隐士鸱夷子泛舟江湖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彭蠡湖春天的美景,同时寄予了诗人的哲理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彭蠡湖春望》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47年至85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唐朝晚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在这首诗中,项斯以彭蠡湖(今鄱阳湖)的春景为背景,描绘了湖水碧波荡漾、岸上绿树成荫的美景。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而是通过观察候鸟南飞和江船繁忙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追求。这种对现实的关切,反映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在创作这首诗时,项斯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原本是一名地方官员,但由于政治斗争失利,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流浪生涯。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也激发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许。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黄巢起义之后的重建阶段。虽然唐僖宗成功地镇压了黄巢起义,但国家已经元气大伤,民生凋敝。在这个背景下,项斯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