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夷
区区黠虏敢狂呼,遣使峨冠谒上都。
辄出封章辞国命,妄传声势困军须。
闭之塞漠为良策,啖以民膏是失图。
淳俗易摇无自挠,每闻流议一长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小的狡猾敌人胆敢嚣张地狂呼,派遣使者戴着高帽拜见都城。他们轻率地拒绝接受国家的命令,毫无根据地传播虚假消息来困扰我们的军队。将他们关进沙漠是个好主意,用百姓的资源去喂食他们是失去策略的表现。民间风俗容易被扰乱不要轻易动摇,每次听到流言我都会长长地叹息。
去完善
释义
《串夷》:该诗选自《宋诗鉴赏辞典》,作者苏舜钦。
1. 区区:渺小,微不足道。
2. 黠虏:此处指狡猾的敌人或少数民族。
3. 上都:古代指京城或皇帝所在地。
4. 封章:古时候写给皇帝的密封文书。
5. 国命:国家法令。
6. 军须:军需物资。
7. 闭之塞漠:意指将敌人封闭在沙漠地区,不与其交往。
8. 民膏:百姓脂膏,即人民的血汗钱。
9. 淳俗:淳朴的风俗习惯。
10. 无自挠:不要自己扰乱自己。
11. 流议:传播没有根据的言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串夷》,诗人通过描述“串夷”这一角色形象,反映了作者对边疆问题的关注和忧虑。同时,诗中穿插了对于国家政治和民生问题的深刻思考。首先,诗人描绘了“串夷”的狂妄姿态,突出了其不可一世的形象,继而通过派遣使者、上奏朝廷等行为揭示出其嚣张气焰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军事需求与危机。紧接着,诗人呼吁应当将“串夷”隔绝在荒蛮之地,而不要给予过多的好处,以助长其嚣张气焰。最后,诗人强调了民间舆论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提醒当局者要重视舆论引导,避免出现不良后果。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串夷”形象的刻画,表达了对边境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串夷》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大约在1049年至1054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苏舜钦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贬谪到苏州,担任监酒官,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战争场面的诗篇。
在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局势复杂,战乱不断。尤其是西夏王朝崛起后,与宋朝展开了多次战争,导致民不聊生。苏舜钦作为一个关心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诗人,他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
《串夷》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情和对战士们的英勇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以及诗人个人在这一时期的遭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