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钓
趋尘寒浦波,桂子秋空月。
烟湿钓纶轻,雨溅苔矶滑。
健鲤吞香钩,锦文红鱍鱍。
将为沸鼎游,势穷犹喣沫。
搘颐闲怅望,江湖晴荡漾。
奋鬣就其深,族类能相忘。
胡为贪一饵,委身刀机上。
寄言洗耳翁,逃名真可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飘荡的寒波近岸来,夜空中的秋月正圆;
烟雾轻笼湿润了钓鱼线,雨滴打湿了长满青苔的石矶;
健壮的鲤鱼吞下了诱人的鱼钩,锦绣般的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刚要在沸腾的锅里畅游,转眼就因力竭而化为泡沫;
抬起头来惆怅地望着远处,只见晴朗的江湖水面轻轻荡漾;
奋力游向深处,却难以忘记同伴们身处险境;
为何为了一口饵料,甘愿陷入屠刀之下?
请告诉那些想要避开尘世纷扰的人,逃避声名也是一种美德。
去完善
释义
《观钓》是北宋诗人余靖的作品。以下是全诗的字词注释:
1. 趋尘:趋近尘埃,形容来到繁华之地。
2. 寒浦:寒冷的江边。
3. 桂子:桂花,此指秋天。
4. 秋空:秋天的天空。
5. 烟湿:烟雾湿润。
6. 钓纶:钓鱼的丝线或鱼竿。
7. 苔矶:长满青苔的石矶。
8. 健鲤:强壮的鲤鱼。
9. 吞香钩:吞食带有香味的鱼钩。
10. 锦文:锦绣般的纹理。
11. 红鱍鱍:形容鲤鱼在阳光下泛红的尾巴。
12. 沸鼎:沸腾的铁锅,此处比喻险境。
13. 喣沫:用嘴吹拂泡沫。
14. 搘颐:托着下巴。
15. 奋鬣:抖动鬃毛。
16. 逃名:逃避名声。
本诗通过描绘观钓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江湖险恶和人性贪婪的思考,劝诫世人珍惜生命,不要为了名利而陷入险境。
去完善
赏析
《观钓》是宋朝诗人余靖创作的一首描绘钓鱼场景的诗作。诗歌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垂钓的情景,同时引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深深思考。
首联“趋尘寒浦波,桂子秋空月”描述了在金秋时节,诗人来到一片清幽的水边。这里的“桂子”指代秋天的桂花,点明了季节。诗人以“趋尘寒浦波”表达了自己追寻宁静生活的心愿,同时也为下面的垂钓情节做了铺垫。
颔联“烟湿钓纶轻,雨溅苔矶滑”具体描绘了垂钓的场景。烟雾中垂钓者的鱼竿轻轻摆动,雨滴打在青苔覆盖的石板上显得湿滑。这两句诗用细腻的描绘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那清新而宁静的氛围。
颈联“健鲤吞香钩,锦文红鱍鱍”写鱼儿上钩的情景。当健壮的鱼咬住香气四溢的鱼饵时,它们身上的美丽花纹在阳光下闪烁着红光。这里通过“健鲤”、“锦文”、“红鱍”等词语赋予鱼儿生动形象的特点,突显了垂钓的乐趣。
接着,“将为沸鼎游,势穷犹喣沫”展示了一条鱼的命运。一旦成为他人的口中之物,无论它曾经多么强大,都难以逃脱最终的厄运。这里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尾联“搘颐闲怅望,江湖晴荡漾”则反映了诗人对这些生灵遭遇的思考。他凝望着平静的湖面,心中却充满了感慨。诗人似乎在对那些为了一点诱饵而不惜冒着巨大风险的小鱼表示同情,同时也提醒世人不要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结尾两句“奋鬣就其深,族类能相忘。胡为贪一饵,委身刀机上。”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认为,这些鱼类彼此之间并不知晓同类所面临的危险,为了生存下去而奋不顾身地投入险境。这种现象正如人类社会中的人们,有时会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惜付出惨重的代价。
最后,“寄言洗耳翁,逃名真可尚。”诗人向那些渴望避世隐居的人发出呼吁:只有真正抛弃世俗的纷扰,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钓》是宋代诗人余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主要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
在创作《观钓》时,余靖正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原本是一位书生,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赏识,被任命为官员。然而,他在任期间遭遇了种种困境,使他意识到官场的险恶和人生的无常。因此,他开始寻求心灵的解脱,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的宁静和和谐。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们开始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这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样的背景下,余靖通过观察渔夫垂钓的场景,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