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
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晚些时候烧火做饭。穿着白衣的人在小巷里休息,红色的东西挂在高高的枝头。衣带的扣子很难系上,沉重的铜钗快要掉下来了。虽然衣服已经破败不堪,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去年的样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田舍:指乡村人家。
2. 清明:节气名,清明节的当天。
3. 出火迟:指清明节这天很晚才做饭。
4. 白衫:指白色衣服。
5. 红索:红色的绳索。
6. 纱带:丝绸腰带。
7. 铜钗:古代妇女插在头发上的头饰,由金属制成。
8. 斩新:崭新,崭新的衣物。

去完善
赏析
《寒食》王建这首古诗描绘了清明节的景象,展现出田野、村庄、人物等元素,表达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生活状态。首联“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清明节这一天,乡村人家祭祖扫墓的场景。颔联“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则展现了人物与环境的互动:白衫指扫墓人,他们沿着曲折的古巷缓缓前行;红索意指扫墓所用的红线,它挂在树枝上,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颈联“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通过描述扫墓者的穿着打扮来反映清明节的气氛:尽管纱带难以系紧,铜钗显得沉重,但这些都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尾联“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则以简约的笔触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扫墓者们身着崭新的衣服,走遍墓地,仿佛又回到了去年的时光。整首诗在生动的描绘中,传递出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感慨,以及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食》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在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诗人王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曾在地方做过小官,但由于正直无私,屡次遭受排挤和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在《寒食》一诗中,王建通过描绘寒食节的景象,表达了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的场景,如“禁火”、“无花”、“破晓”等,展现了寒食节的特有氛围。同时,他还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生困苦。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真挚的情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