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登龙卧山
复此云山饮,吁嗟空自劳。
三回看杞菊,两度叹蓬蒿。
昨者唯伤李,如今更忆曹。
海阳真俊逸,一等野坟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再登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岭欣赏美景,只能叹息时光荏苒一事无成。回想看过的那丛枸杞和菊花,已经过了两次感叹的日子。昨天还在伤心李子的成熟,今天又想起了故人曹氏。在海阳的田野中寻找那些真性情的人们,就好像在等一座高高的野坟一般。
去完善
释义
1. 龙卧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境内。
2. 杞菊:植物名,即枸杞,此指诗人观赏植物时的地点。
3. 蓬蒿:杂草名,此处与“杞菊”相对应,也指诗人观察的杂草之处。
4. 李:指唐代诗人李白,这里作者用李白以表示自己的伤感和遗憾之情。
5. 曹:指曹操,这里是借指魏晋时期的人物,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6. 海阳:广东潮州一带古称海阳,是诗人的故乡。
7. 俊逸:指有才学之人,这里赞美海阳真君是一位才学出众的人物。
8. 一等野坟高:意思是把海阳真君比做杰出人物,他的坟墓就像山一样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亦之在九月登高龙卧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以“复此云山饮”开篇,表现了诗人再次来到这片山水之间,但心情却与上次不同。“吁嗟空自劳”则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白白地耗费了精力。
颔联和颈联中,“三回看杞菊,两度叹蓬蒿”、“昨者唯伤李,如今更忆曹”等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杞菊和蓬蒿分别代表了富贵和贫贱,诗人回顾过去曾两次感慨世事如梦,而现在又回忆起友人的离别。
尾联“海阳真俊逸,一等野坟高”,诗人通过对海阳的赞美,表达了自己的豪放之气。他以野坟为喻,表示自己即使身死也要像海阳那样,成为人们传颂的英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月登龙卧山》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地区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内腐朽无能,对外妥协求和。这种社会现实使许多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如陆游、辛弃疾等。
林亦之出生于福建福州,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各种原因未能高中。后结识了著名文人刘克庄,成为其门生。在刘克庄的影响下,他开始关注国家时事,关心民生疾苦,并在文学创作上力求创新。
在《九月登龙卧山》这首诗中,林亦之以豪放的诗风描绘了自己登上龙卧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苦难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他渴望投身抗金事业,为国家振兴尽一份力量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