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董职方见示初到番禺诗

标题包含
和董职方见示初到番禺诗
五方殊俗古难并,千载犹存古越城。 客听潮鸡迷早夜,人瞻飓母识阴晴。 波涛汹涌天边阔,犀象斓斒徼外生。 太守不才当远寄,惟忧南亩废农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岭南三杰”之一。 余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各地的习俗难以统一,至今还能看到古越城的遗迹。 远方的客人听到海边的晨鸡叫声,分不清是早晨还是夜晚;人们看着飓风中的母亲形象,便能知道阴晴变化。 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辽阔无垠;犀牛和大象也在遥远的地方繁衍生息。 作为地方长官的我能力有限,应当离任远行,最担心的就是农人们荒废了农耕。
去完善
释义
【五方殊俗】泛指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五方,指四方加中央。 【古越城】古代越地的城市,这里指番禺古城。 【潮鸡】指沿海地区报晓的鸡,因其叫声与潮水声相似而得名。 【飓母】传说中指挥风暴的神明。古人观察风暴来临前的乌云,认为那是飓母驾着云车降临人间,所以能看到“飓母”就能知道天气的变化。 【犀象斓斒】形容犀牛和大象等动物色彩斑斓,繁多的样子。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南亩】南方的水田,这里代指农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古代广东地区的独特风情与物产。首联以“五方殊俗”和“千载犹存”突出了广东地区文化的古老和历史传承;颔联描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客居者对潮鸡的依恋以及人们对观察飓母(传说中能预知天气的神秘生物)的习俗;颈联则以“波涛汹涌”和“犀象斑斓”展现了广东沿海的自然风貌和生物多样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担忧民生问题的思考,希望身为地方官的太守能够关注农耕的发展,以便百姓安居乐业。整首诗语言质朴,内容丰富,既有对地理风情的描绘,也有对社会民生的关怀,充分展示了古代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董职方见示初到番禺诗》是北宋名臣余靖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由于辽金等外族的入侵,北宋朝廷面临极大的压力。为了抵抗外敌,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用文人武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等。余靖身为当时的名臣,他的政治观点和才能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因此被任命为地方官,负责管理边境事务。 其次,这个时间段内,余靖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至岭南地区。在岭南的日子里,他亲身感受到了民间的疾苦,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信念。后来,余靖因功被召回京师,并受到皇帝的赏识,但他并未因此而忘记自己的初心,依然关心民生疾苦,积极为国家建言献策。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崇尚辞藻华丽、意境深远的诗歌创作,而余靖的作品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同时,北宋时期的外患内忧也让诗人关注国家命运,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作品。 综上所述,《和董职方见示初到番禺诗》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包含了北宋时期的政局动荡、余靖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这首诗的独特韵味和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