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标题包含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 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 张九龄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查看更多
fonye**
去完善

译文
秦始皇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时,在骊山进行占卜。 到了中年,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始终没有效果,于是重新思考适合的地方。 当时的劳役众多,就像雷霆一样快速奔波,珍贵的宝物也收藏了很多。但是百姓生活困苦,被判苦役的人们相互追逐。人们怨恨不已,连神明都发怒了。秦始皇去世后,国家逐渐崩溃,最终被推翻。 土地分崩离析,失去了整个天下。战士们如同龙虎般激战于函谷关。项羽屠戮了秦国,赵军主帅华元也被杀害。 起初挖掘长城是由楚国开始的,最后焚烧宫殿是因为被秦国攻打。太宰商量起用贤良之人,才招致楚国的灭亡。 一听到过秦论的观点,就让人怀想古代的智慧。
fonye**
去完善
释义
1. 秦帝:指秦始皇嬴政。 2. 骊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在此处。 3. 遽:迅速。 4. 卜:预测,选择。 5. 中年:指秦始皇在位时期。 6. 无效:指寻求长生不老药没有成功。 7. 兹地:这里,指骊山秦始皇陵。 8. 宜复:应该恢复。 9. 徒役:服劳役的人。 10. 如雷奔:形容人众多。 11. 珍怪:珍贵的宝物。 12. 黔首:百姓。 13. 无寄命:无法寄托生命。 14. 赭衣:古代囚犯穿的衣服。 15. 追逐:追捕。 16. 人怨:民众怨恨。 17. 神亦怒:神明也感到愤怒。 18. 身死:秦始皇死于公元前210年。 19. 宗遂覆:国家很快灭亡。 20. 土崩:比喻国家分崩离析。 21. 龙斗入函谷:指秦朝灭亡时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 22. 项籍:即项羽。 23. 华元戮:指秦始皇被害。 24. 始掘:指楚国人挖墓。 25. 终焚:指牧童用火烧毁秦始皇的尸体。 26. 上宰:地位高的官员。 27. 扬贤:推荐贤能之士。 28. 中阿:中等职位的宦官。 29. 感桓速:汉代大臣桓谭有感而发。 30. 过秦论:汉代贾谊的著名政论文,批评秦朝的过失。 31. 空杼轴:贾谊《过秦论》没有提及秦始皇陵。
fonye**
去完善
赏析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游览秦始皇陵时创作的诗歌。全诗共28句,分为四个部分,以秦始皇的求仙、骊山陵墓的建立、民间的疾苦以及秦朝的灭亡为主线,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与残暴,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冷漠。 第一部分(1-4句):描述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骊山陵墓的建造。“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秦始皇开始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并未成功。 第二部分(5-8句):表现秦始皇陵的壮观以及民众的痛苦。“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大量的人被迫参与陵墓的建设,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部分(9-16句):概述秦朝的灭亡,诸侯的纷争和民众的反抗。“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秦始皇的暴政引起民众的愤怒和反抗,最终导致秦朝的覆灭。 第四部分(17-28句):评论历史人物,揭示历史的教训。“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历史上的名臣都懂得顺应民心,治理国家,从而避免重蹈秦朝的覆辙。 这首诗歌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残暴和对人民的冷漠,同时也警示后人,要珍惜和平,关心民生,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fonye**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也是张九龄政治生涯的巅峰期。 在这一年里,张九龄担任尚书令,是朝廷的重臣。他与黄门卢监一起游历了全国各地,亲眼目睹了大唐盛世的景象。他们在游览秦始皇陵时,对这位千古一帝产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充满了感慨。 在这个时代,唐朝的国力空前强大,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在这表面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定的危机。一方面,皇帝的权力逐渐加强,对大臣们的猜忌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宦官势力逐渐崛起,对朝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在这种背景下,张九龄通过对秦始皇陵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他既感叹秦始皇的雄伟事业,也对他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的行径提出了批评。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fonye**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