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汪桐阳所和觉衰四首 其三
人生具两眼,自可观奇书。奇书苦易尽,两眼光有馀。天上何早计,盗我明月珠。因书渐废眼,因眼书益疏。眼废心自明,书废贤亦愚。但当减思虑,朝夕痛扫除。倦来枕书卧,莫为看花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拥有两只明亮的眼睛,能够欣赏各种奇特的书籍。然而奇特之书往往让人着迷不已,两眼的余光也难以轻易割舍。这时天意却作弄人,好似在无声无息之间盗走了我们的明亮之珠——双眼。因过度阅读而逐渐损害视力,进一步导致我们与书籍的距离变得疏远。视力减弱反而使心灵更加清明,对书的疏远则让贤者也变得愚昧。因此我们应该减少繁重的思考,每天从清晨到黄昏都要努力打扫心灵的尘埃。感到疲倦时,就让书籍相伴在侧,安心地躺在书本上入睡,而不是因为外在的诱惑而驱散宁静。
去完善
释义
1. "人生具两眼":指人的天然条件就是有两只眼睛。
2. "自可观奇书":奇书指珍贵的书籍或难以理解的书本。这句意思是凭借两只眼睛可以阅览和理解各种知识。
3. "奇书苦易尽":虽然珍贵或难以理解的书籍很多,但是阅读它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4. "两眼光有馀":虽然读过的书有限,但获取知识的眼光却可以触及更多未知的事物。
5. "天上何早计":这是对时间消逝的感慨,暗含了岁月匆匆的意思。
6. "盗我明月珠":古人常用明珠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者才情,这句话意思是我美好的时光被悄无声息地偷走了。
7. "因书渐废眼":长时间阅读会使眼睛疲劳,导致视力下降。
8. "因眼书益疏":视力下降会使读书变得困难,甚至难以继续进行。
9. "眼废心自明":这里的心自明是指思考能力依然保持清晰。
10. "书废贤亦愚":停止学习意味着思想上的滞后,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才智。
11. "但当减思虑":这是作者对人生态度的建议,希望人们能减少过度思考,保持良好的心态。
12. "朝夕痛扫除":痛表示坚决的态度,扫除指的是扫除杂念,保持心境清净。
13. "倦来枕书卧":在疲惫的时候选择用书本当做枕头躺下休息。
14. "莫为看花驱":不要为了赏玩花草而扰乱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人生哲理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诗人表达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诗中,“人生具两眼”是起句,表示人天生具有探索世界、欣赏事物的天赋;“自可观奇书”则是承句,强调人可以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和智慧。接下来的“奇书苦易尽”,揭示了书的有限性,暗含作者对知识的珍视。而后半段“天上何早计,盗我明月珠”则描绘了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喻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紧接着的“因书渐废眼,因眼书益疏”,反映出读书过程中的困扰——过度用眼导致视力下降,进而影响阅读质量,这与前面“奇书苦易尽”相呼应。 “眼废心自明,书废贤亦愚”,这两句则指出,即使视力受损,心灵仍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领悟;反之,过度依赖书本可能会导致知识盲点,甚至产生愚钝。最后两句“但当减思虑,朝夕痛扫除。倦来枕书卧,莫为看花驱”,是本诗的点题之笔,诗人呼吁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中适当放慢脚步,减少忧虑,保持内心的清净。他建议人们趁困倦时侧卧书籍旁休息,享受宁静的阅读时光,不被繁花美景诱惑而分散心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科举制度盛行的时代,文人墨客通过文学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以实现步入仕途的理想。
作者朱晞颜是一位颇具才情的诗人,他在这个时期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自然为伴,创作了许多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人生哲理的佳作。然而,他在现实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无奈。
《答汪桐阳所和觉衰四首 其三》是朱晞颜在面对衰老时所抒发的感慨。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氛围相呼应,反映出明朝中期知识分子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共同心态。
去完善